旺角的大佬

唔係講笑,我都試過比啲惡形惡相既阿叔趕。

話說每年都有一班醫學生要做健康推廣活動,我果組選擇左係旺角行人專用區派蘋果,推廣健康飲食(都有係呢個page宣傳過)。我地由兩點開始派,一直都相安無事。

突然一個大叔走過黎,非常不友善:「呢度係我個場,我一早用雪糕筒劃左位架喇。」

我地解釋只係推廣健康,唔會同佢地搶生意。但佢堅持要我地走。最討厭人恃強凌弱既我即刻質問返佢憑咩霸住啲公共空間(真係唔識死~),但礙於我地本住大學既名義,另一位較溫和組員即刻拉走左我,再同大叔溝通。後來大叔指住對面商舖前既空地,話:「拿,見你地幫人又唔會用好耐時間,我劃果邊位比你地啦。」

一番工夫搬左過去,未幾又比店舖入面既職員趕我地走,話我地阻住佢做生意。我地大費唇舌又解釋多次,呢個時候大叔竟然走過來干涉,三兩句說話就打發左佢地走。

所以,係一年前我已經知道,旺角行人專用區淪落如今,必定有因。我親身經歷過呢啲欺善怕惡之徒,一定係背後始作俑者之一。

63. 到怎樣才算competent

作為醫學生,就算多平凡都好,總會讓人有所期望。就算你自己,在緊急時候,也希望能不負自己醫學生的身份,能做點甚麼。但在病房被罵慣的我們,到甚麼時間才能有信心,說自己是個competent的醫護人員呢?

學過急救,不代表你真懂在現場該怎樣處理傷者;更何況正式的急救課也沒上過的醫學生呢?(我一直抓破頭皮都不明白為甚麼急救是護士學生的必修課而醫學生不用上)三年前的雨傘運動中,我和身邊同儕到急救站當值,臂上掛著畫有十字的布帶,眼睛卻趕忙在手機中瀏覽師兄姐撰寫的急救指引。但到真正危急情況,我們有信心能做些space occupying lesion以外的甚麼嗎?

觸發我思考的是幾天前我遇到的一單突發事件。一個陌生人嚎哭住衝到我和幾個同學面前,邊喘氣邊大叫我們報警。當下全部人嚇呆了,直覺之下做的是邊召救護車邊把女孩抱到樓下再衝往附近的醫院。

身位現場唯一一名醫科生,我自覺需要給指示或者進行急救程序的,但那一刻除了量度呼吸心跳,我腦袋裡一片空白。平時背書背得滾瓜爛熟的「癲癇和休克的分別」、「不醒人事的differential diagnoses」,原來在混亂的腦海中要回憶起還是有難度。幸好此時一班Final Year醫學生經過,指示我們作出適當的處理;救護車也適時到達。那刻我的雙手疊在同行朋友肩上,竟然顫抖著呢。

事後朋友和警察都安慰我,在那個情況,能報到警再初步處理到丁點,算不錯了。但情景在腦中重播多遍,每次我都能抓出處理不當的地方。作為完成了四年醫學訓練的學生,我不應表現得跟身旁的laymen沒兩樣。我對自己的可靠程度和資格存疑。我質疑自己的competency。

對於首段我拋出的問題,標準答案該是我從醫學院畢業,獲得「醫生」頭銜的一天吧——真是嗎?信心和技巧不能靠名字前的prefix獲得,我只能祈求經驗能賦予我處變不驚的能力和足夠的知識。我忽然記起一年前我第一次上病房,女外科醫生輕描淡寫地道:「書料不足時,到病房clerk case你不會學到很多知識。但你能學會作為醫生的淡定,如果在眾目睽睽而自己又有點膽怯的情況下,同時自信得體。」嗯,我還需練習呢。

圖片來源:pixabay

60. 醫療新聞不同娛樂新聞,懇請傳媒恪守專業操守

​近日報紙上充斥「醫療事故」的報道,網民的留言不外乎「醫生收得咁高人工就唔應該犯錯!」,或者「而家醫生無醫德!」——處處可見醫患關係愈見緊張的證據。而這些怨言的導火線,往往來自標題誇張失實的報紙;和記者刻意的誤導和隱瞞。一位同學直說,laymen不懂醫學知識而錯誤理解個案,是不知者不罪;但作為中間人的傳媒,為了賺取點擊率而嘩眾取寵,就是他們的操守問題了。

1. 把「醫療事故」和「程序風險」混為一談
我們先搞清楚一點,所有醫療的程序、治療方法去一定和利處和弊處。小至吃一顆傷風藥以致眼睏,大至服類固醇導致情緒失調白內障等副作用,都是病人需接受的風險之一。照X光電子掃描都有輻射啊。連最沒侵入性的療程都有風險,更別說其他林林總總更aggressive的治療了。作為醫生,擁有專業知識,就是要為病人平衡利弊,在風險和用處之間選擇最適合病人的治療方案。
開漏藥可能是失誤,開錯腦也是不能反駁的錯誤;但換肝手術後出現排斥、已知又不能百分百預防的後遺症和風險,卻不能當成人為醫療事故。
昨天開始廣傳的「導管錯插動脈」事件,正是傳媒把兩者混為一談的例子。內文已經寫明此為已知的風險,病人簽同意書時已經知悉利弊,怎麽記者報道時,還得大字寫明「公院又搞錯」(註一),誤導讀者此為醫療事故?

2. 對投訴內容囫圇吞棗,缺乏分析
病人進醫院後反而病情變差,有情緒、氣上心頭而怪責醫生,我可以理解。但傳媒作為旁觀者,理應冷靜思考,理解事件的始末。記得有宗病人因病毒引起的心肌炎去世,家屬質疑抗生素開得太遲,但抗生素不是神藥不能殺毒啊!(註二)記者有渠道獲得相關資訊但不寫,公眾就無從得知,也只能把指頭指向醫生了。現在有傳媒開放報料熱線,市民人手一機就能上報,當中孰是孰非就靠記者的操守把關了。
另,一些議員總愛自己支持完減醫療開支,另一邊廂又為了「刷存在感」而大放厥詞(註三),指「不能接受醫院用已知併發症,作為如此嚴重後果的解釋,否則醫生不用負責」。這樣反智的言論,傳媒又照單全收照報不疑,只會令歪理愈傳愈廣,醫患關係也因這樣的挑撥離間愈來愈差。

3. 標題黨當道
有時記者在報道內文寫得清晰符合事實,但標題卻偏要嘩眾取寵,兩樣事件發生在一名病人身上,就偏要放在同一句標題中,硬要拉個因果關係來。同一單報導,明明報道裡寫明中風原因初步相信由心臟問題引致,還要是右頸動脈血腫但左腦中風,怎麼標題可以直接寫「洗血變中風」,好像兩者有直接關係?(註四)
取其他醫生的專業意見再斷章取義以求落井下石,今次的事件中有位醫生發文澄清自己的言論被扭曲成攻擊同行,相信這不是唯一一次(註五)。記者寫甚麼,讀者就如實相信了,記者的操守使我們相信您們沒有刻意隱瞞,所以未必會找會raw source重聽。記者的專業,是「作」新聞的最後底線。
我好明白的,本來現在速食文化當道,記者總要在海量的資訊中吸引讀者停下來給個like留個comment,不出一兩句soundbite怎能挑起讀者情緒再推高點擊率?但一時熱潮過後,大眾腦海中只記得標題中的指責,而忘記/略過了背後的真相。
當疑犯可以直接未審先判寫成色魔,牽涉投訴中的醫生當然可以被放在審判台上,任大家貼上「無醫德」、「只識賺錢」、「垃圾醫生」的標籤了。

**

一連串偏頗的報道過後,昨晚只見香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出聲明道出此事(註六),可能其他醫生有不同的壓力而不能明言吧。但好些同學不約而同地跟我說,每次看到這些失實的報道,心中只有氣憤,討厭傳媒挑撥離間;灰心失望,覺得再努力讀書將來都只能在過勞的環境中給予病人sub-optimal的服務,還可能遭懷疑和冷言相待。好多留言叫醫生「醫者父母心」,但醫患關係繼續彊化的話,我們只會被視為惡毒的後父後母。

我醫學生的身份沒有壓力,但願一篇文章能喚醒傳媒記者的良心,做新聞要吸引眼球的,去C1報道娛樂新聞誰和誰傳誹聞吧,別把同一套搬去正經的醫療新聞,醫者和病人關係變差,這是百害而無一利的。

註一:https://www.facebook.com/mingpaoinews/posts/1421592771234187 原題為【搞錯動靜脈??】等誤導性字句,文字現已更改。

註二:http://orientaldaily.on.cc/…/odn-20170403-0403_00176_007.ht…

註三: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news/20170514/56694111

註四: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

註五: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

註六:https://m.facebook.com/chiho.ng.146/posts/10154594891148034

圖片來源:pixabay

出題者既心意係不可猜度的…

我:唉,有課書完全無溫過又出左成題10分,而家愈睇返啲notes愈覺得自己錯得多
男朋友:過左就唔好睇啦!專心溫聽日既野啦!
我:但係… 聽日既野即係今日既野,佢可以三日都出同一課,出題者既心意係不可猜度的…
男朋友:哦,咁你繼續嘆氣啦

(尋日既事,好彩今日份題目正常啲~)

59. 醫學生考試前不足為外人道的苦惱

先旨聲明,這是一篇自憐自艾自討苦吃的文,純粹考試前的發洩。

話說每次學期尾收到醫學院用厚信封寄來的信件,媽媽都會打趣問我是否考試「肥」了。其實那封信是通知我們又是時候面對期終試(summative exam),一時壓力彷彿又形象化地出現在眼前。明明我們整年都在預備這場考試,又從三月尾開始守候醫學院寄來通知考試日期的電郵(為了計劃考試後的大假),早該一早預備充足。

——才怪!以下的對話,相信同學們見怪不怪,解釋了旁人也未必明白。

(1)「還有幾個星期就考試了,今次一定溫不完了!」
「吓?還有一整個月,這麽快就要閉關讀書?」
醫學生對考試情況告急,可能與建制派議員在選舉日選情告急的定義一樣,令人摸不著頭腦。但真的,一整年百多份lecture notes,要讀一遍已經耗費心神,更遑論熟記所有內容了(根本不會發生)。就算年中上課期間一直有「清lecture」的習慣,要快速看完所有筆記,需要的時間不少啊!

(2) 「還有幾十份lecture未看過,進度很慢呢 :(」
「一日讀十課,幾日不就溫完了?」
「其實,還有(pre-clinical years的)practicals和PBL/(junior clerkship的)teaching clinic、interactive tutorial、bedside、ethics and law…」
量多不是問題,但最令人沮喪的是,上星期讀過的內容,下星期已經全部褪色成淺淺的印象,一看舊試題,腦裡一片空白。重讀一次筆記,好像看一份全新的資料,又要重新咀嚼消化難明的理論。

(3) 「很多舊試題都要和同學討論答案,但有時花時間研究一輪,都不知道應該選擇甚麼選項 :S」
「甚麼?你做的試題沒有答案,那不會一直做錯,到以後執業時都做錯?」
其實,我們的舊試題一向都是全級同學在考試後背默出來,每人記一題拼湊成給下年的同學。(是不能說的秘密嗎?)醫學院從沒有公開選擇題的題目和答案,所以我們看的試題,有可能因師兄姊背漏關鍵字眼,而答案變得無從判斷;而多年來流傳的參考答案,也可能出錯(絕無貶低原著者的意思)。
有時候我也想,大家一起錯,考試後不知道正確答案,只知道自己的總分數和大約班排名(以quartile表示),這真的對我們學習最有用嗎?不是說我們不懂思考,也不是想盲目背多項選擇題的答案,但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學正確的知識吧,尤其是習醫,總該讓我們離開醫學院前排解疑難和誤解吧。記得數月前M17考畢業試,有考生把題目貼上 Medic Secrets(註),執業醫生的答案各異,真令考生無所適從。

發洩完畢。雖然文章充滿負能量,但我個人認為用一小時換來發洩完舒暢的感覺,非常值得。就當是給讀者一個機會一窺一個平凡醫學生抓狂的日常吧,如果大家有讀醫的朋友,不妨給他一句加油,不要評論他讀得快還是慢,不要問他溫完沒有,只要體諒他半個月不見人的原因。

至於我,得回去溫習了。

註:https://www.facebook.com/MedicSecrets/posts/1377859238954153

No knowledge is useless

Prof CL Lai 又說了他的名句了:No knowledge is useless。雖然他教的課很難(所以我現在打算先擱置他的課不溫,對不起了),但見到他上課時對知識的熱愛溢於言表,這點令我非常敬佩他。

另外一樣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堅持自己在課堂中說的每一句話,不論語氣認真還是輕鬆,背後都有科學根據、都有研究支持。這樣的堅持,在這個繆論橫行、只要言論夠出位就能成為KOL的世代,非常難得。

「棺材體驗」活動

幫幾個三年級醫學生宣傳下「棺材體驗」活動,有興趣又會經過HKU嘅就去支持下啦 🙂

#行過路過唔好錯過

成日話「嚇死咩」、「Sem尾chur死啦」、「叫佢去死啦」…

唔知你有冇唸過死亡其實係點樣嘅呢?而你生存緊又有咩意義呢?

呢個星期四、五帶埋成班friend嚟HKU SU office 對出體驗一下啦 😀
P.S. 係棺材體驗呀

從心出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