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付長輩圖

【更新:有關研究内寫用odds ratio,但我呢幅圖用relative risk既問題,請參考我下面用英文打既回應。簡單來講,就係test-negative design係近期先開始常用既研究方法,希望用case-referent study呢個方法,減少以前用其他研究方法時會出現既偏頗情況(bias),同時突破case-referent study只能計算OR既限制,令OR同RR相等。所以,研究結果就可以應用係vaccine efficacy既公式入面。如果唔明我講咩,我可以將下面留言翻譯做中文,不過呢個大工程如果有讀者request我先做啦。】

對付長輩圖既方法就係製造更多長輩圖。
呢個post簡直害人不淺,剩係英譯中已經譯錯曬。
請大家幫我proof-read下我既資料是否正確,謝謝!

70. 狙擊偽科學系列:驗血看子女未來的天賦?

近來見到某些育兒KOL收贊助費賣廣告,內容是透過昂貴的基因測試了解兒女的天賦,從而適當地培育他們的材能。我沒有養育小朋友的經驗,也非教育心理學的專家,不能評論這是否育養孩子最好的方法,但這種測試的科學基礎卻非常可圈可點。

我相信提供此類測試的公司不只一所,但所宣傳的產品理應大同小異,我們先以我在廣告内看到的公司「22 plus」作例子。

1. 有關聯不代表因果關係
公司網頁寫基因測試根據「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意指測試顯示的是「關聯」,並非因果關係。在普羅大眾的角度看來,兩者似乎分別不大。但是在科學上二者卻有天淵之別。例如多年前,有科學家研究一個國家的人均朱古力消耗量愈高,該國家就會出產愈多諾貝爾獎得獎者。這個研究也有科學根據啊,但是否代表吃朱古力會令你獲諾貝爾獎呢?當然不是,因為這個關聯中間有同時影響二者的因素(Confounder),我們需要把它們都考慮上,才能作出「二者有因果關係」的結論。同樣邏輯,只有association,沒有causation的研究支持下,這個測試的用處存疑。

2. 忽略環境因素的影響
首先我們必須了解,這些所謂天賦的測試結果,本身沒有明確的定義,其解讀因人而異。有別於一般由單一基因問題引起的疾病,一個人的性格本身已經由多組基因所影響(multi-factorial),更遑論後天環境因素的角色了。「nature」和「nurture」兩者同樣重要,天賦也不是簡單做個基因測試就可以瞭解到的。

3. 道德問題
基因測試現仍有不少道德爭議,例如公司會如何處置客戶的個人基因資料。孩子的整套基因被存於資料庫裡,即是他的先天優勢和缺點都能被人存取,對孩子的私隱是極大的危險。到不久的將來,基因資料可能影響重大,小至因已知患上疾病的機會比其他人大而令保險保費增加,大至因而更難找到工作。為了父母一時的「好奇」,雙手奉上孩子的私隱,值得嗎?

4. 缺乏監管,真確性存疑
現時政府並無監察基因檢測公司的條例,業界也沒有內部規管的標準。不是說現況如此,但要說測試報告是完全杜撰出來,也並非不可能的事。這類測試價格不菲,營運卻只靠公司的良心,在我作為旁觀者看,結果十分不可靠。

— —

雖然我未為人母,但也明白媽媽育兒心切,不過在花錢進行此類基因測試前,必須先權衡利弊,免得墮入「偽科學」的圈套。普羅大衆對此類之著科學知名賺錢的公司也要小心,理應抱著批判的角度對待既得利益者所發放的資訊。

圖片來源:health.usnews.com

67. 狙擊偽科學系列:器官捐贈 = 活摘器官?

最近「國師」在網上口出狂言,說醫護人員推廣器官捐贈不道德,因為被定為腦死亡的病人還有知覺,做手術時卻不會下麻醉藥,活生生地「劏開」病人以獲得合適的器官。(https://goo.gl/yGysjHhttps://goo.gl/9ZWHF8

姑勿論上述意見的宗教道理,既然著者用科學作理據,我們就嘗試用科學的角度反駁。

====

(一)腦死亡的定義

一個平凡醫學生的日常。於《遺體肝臟移植懶人包》一文 [1] 已經詳列腦死亡的判定標準,如果跟足標準,當中絕無可能出現醫生不察覺病人細微動作而誤判的情況。

要確認病人腦死亡,需由兩名醫生分別透過一系列國際通用、有證據支持的準則,肯定他們對外界刺激沒有任何反應 [2]。這套標準套用於所有病人,不論他們會否捐贈器官。其間,負責移植的外科醫生並不會參與判斷過程。

腦死亡的病人不會有腦電波活動,腦部也失去基本維繫生命的能力。由於心臟的跳動和某些神經反射作用獨立於腦幹,故病人腦死亡後仍可能有心跳和某些反射動作,但這並不是病人仍然生存的證據。正如一顆心臟離開身體後仍可在體外跳動,但這不是生命存在的證據。在科學發展下,人類可以使用無數的儀器、注射各種的藥物而拖長已死病人的心跳時間,但這並不等同病人還未過世。某例子中,病人因中風而出現閉鎖症候群(Locked-in Syndrome)[3],聽見醫生商討是否應進行腦死亡的測試。她大可放心,真正測試的話,醫生一定會觀察病人的眼部活動而得悉她仍然生存的事實。

誠然,世界各地對腦死亡的法律定義有別,但學術界對「腦死亡」的科學定義是有證據支持的 [4]。有研究甚至發現,有別於懷疑論者以為醫生會胡亂把病人判定為腦死亡,他們事實上顯得較爲保守,會低估腦死亡個案,以致適用於器官捐贈的遺體比實際數量少 [5]。

====

(二)證據的強弱

不少懷疑論者喜歡以個人經驗或報章報導的個案來支持自己的論點,但在醫學上,我們傾向使用一些所謂「較高等級」的證據作為論據,而證據的等級也有「國際標準」,名稱簡而清,就是「證據等級」(Level of Confidence)[6]。

新聞報導、個人經驗(也就是「隔離屋阿順嫂話架!」)作為論證,跟據此標準而言是毫無價值的。即使新聞最喜歡引述的「專家意見(Expert Opinion)」,也只是最低層次的證據。若要增強說服力,按次序可以引用「案例研究(Case Series)」、「病例對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Cohort Study(世代研究)」、「Randomised Control Trial(隨機對照研究,RCT)」,而所謂最有權威的,就是針對RCT的「系統性綜述(Systemic Review)」。用了那麼多的複雜字眼,也只是想讓大家知道,「隔離屋順嫂」、「都市閒情個名醫」、「街市樓上個神醫」都並不屬於高等級證據,我們的論證一定要以嚴謹的邏輯去解釋,佐以數字,否則也只是空話。

====

(三)關於器官移植的醫學倫理

現代醫學一直發展下來,所顧及的倫理問題亦越來越多。一來要保護病人、二來要避免醫學上的爭拗。以人工受精為例,胎兒哪一刻法律上的父母是誰、誰有權為胎兒作出醫療決定、究竟提供卵子的女士抑或是提供子宮的女士是法律上的母親,這些都在立法時一一羅列,而器官捐贈亦有類似的指引。

一般來說,醫學要求器官捐贈者(不論活體或者屍體)作出決定時,一定要知清楚所有風險和後果,在盡可能的情況下不受任何外界壓力,參與的人士亦不應有利益衝突,這個時候決的定、簽的名才會有效。為了保護這個過程,在病房內一般會有以下的安排。

1)除非病人自己將資料透露,病房和負責醫治病人的醫護人員都不應該知道病人是一位器官捐贈者,以免出現任何對臨床判斷的影響。

2)除非病人自己將資料透露,捐贈者的資料亦不應對外公開,以免公眾期盼影響捐贈者,施以不應有的壓力。

3)獲器官者及其家人亦不應知道捐贈者的身份,以免對捐贈者造成不必要的壓力。

4)宣佈病人腦幹死亡的醫生,亦應該完全獨立。

總括而言,捐贈者到被麻醉前一刻,仍然有權「轉軚」。

另外,很多人都以為簽了捐贈書就似一紙契約,一死了,不論有無反對,醫生便會衝出來搶走器官。其實,一直以來,病人意向當然重要,但若果病人死後,家屬反悔並且拒絕捐贈,我們當然會繼續遊說,但若達不到共識,我們依然不會「搶走」器官。而且,負責輪候器官者的醫護人員亦不應該會知道有可能捐贈的病人,也是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壓力。

====

宗教、想法人人不同,但若用不嚴緊的科學包裝主觀意見,並以此影響他人作出正確決定的權利,對病人、醫療、甚至大眾都只是百害而無一利。

注:本文改編自筆者與 Dr Who 為香港大學醫學院時政關注組織 青醫匡時 合寫的文章(原文鏈接:https://goo.gl/qBWQWd),請大家移玉步到該專頁多加支持。

圖片來源:Pixabay – 生死本是相扣,逝者已矣,希望家人能支持器官捐贈,為有需要病人的生命注入希望。

[1] 青醫匡時【遺體肝臟移植懶人包】https://goo.gl/i233GK
[2] Spinello, I. M. (2013). Brain Death Determination. Journal of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326-37.
[3] http://www.dailymail.co.uk/…/Doctors-said-stroke-victim-bra…
[4] Wahlster, S., Wijdicks, E. F., Patel, P. V., Greer, D. M., Hemphill, III, J., Carone, M., & Mateen, F. J. (2015). Brain Death Declaration: Practices and Perceptions Worldwide. Neurology, 1870-9.
[5] Bartscher J. F., Varelas P. N. (2010). Determining brain death – no room for error. Virtual Mentor, 879-84.
[6] http://www.cebm.net/oxford-centre-evidence-based-medicine-…/ 其他更高可信性的研究為「系統綜述」(systematic review)、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等,詳情請參閲以上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