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la turcica

#解剖學

Sella turcica,只是云云眾多以拉丁文命名的身體結構之一。它直譯為Turkish saddle,土耳其馬鞍。大家猜到身體哪裡會有塊骨頭呈馬鞍狀嗎?

開估答案前,先解釋下為何身體結構的命名這麼有趣。解剖學興起時,身體很多部分的功用對科學家來說還是個謎團——想當然矣,連結構(structure)都未搞清楚,更遑論其功用(function)了!所以他們對身體部分的命名,往往以當時人日常生活會接觸到的物件命名,多於該部分的功能。

原來,在頭顱中的「蝶骨」(sphenoid bone)中個凹陷處,用來承載腦垂腺(pituitary gland)。骨頭中出現這個特別的凹坑,就是為了配合腦垂腺的形狀,一如眼窩為了承載眼球一樣。

雖然身體結構的拉丁文名稱真的很難記,但卻會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到現在我已經忘記了頭骨結構的很多細節(都已經是三年前學的東西了),但說起「#土耳其鞍」,我還記得它的形狀與功用呢!

像日落的眼眸 (Sunset eye sign)

#兒科

延續上篇有關日月星辰的醫學詞彙,今次說的「日落眼」(Sunset eye sign)也十分形象化地描述了病患者的病徵。這臨床表徵指病人的眼珠因不能向上轉動而朝下,眼珠上方和眼皮間可見眼白,就如太陽落下時的景象。

除了眼珠有所不同外,小孩的頭部亦可能顯得比臉部大和突出,形成葫蘆狀的頭形。如果讀者有興趣,可以自行到醫學生最喜歡的學習幫手——「Google圖片」搜索。

此病徵常出現於患腦水腫的嬰孩和幼兒,原因可能是水腫處壓住主管眼球轉動的部分。靜謐綺麗的日落,用以比喻小孩的病狀,似乎令人倍感難過。未到兒科學習的我未有機會看過此類病人,若有機會看到父母的掌上明珠承受這樣的病痛,想必到時也不會好受呢。兒科醫生雖然經常可以跟小孩玩耍,但動輒看到的都是身患重病的孩子,也會十分難過吧。

Moon Face

#內科

Emoji裡的月亮表情趣怪,有時候和朋友閒談,也會把「moon face」一字掛在口邊,已表達哭笑不得之意。但原來在醫學上,「月亮臉」有其獨特的意思。

圓圓像滿月的臉蛋,是長期使用類固醇的副作用,常見於患有自身免疫系統疾病的病人。一開始學習此名詞時,對其含意一頭霧水,到後來第一次見到活生生的實例,卻是在考試之時。

臨床考試中,我們要從病人的病徵病狀中找出其主要申訴(chief complaint),其間不能向病人查詢病史。通常臨床檢查由整體(general examination)開始,之後才到個別系統的部分。要分辨病人有沒有「moon face」,是屬於第一部分的檢查。當時考試,由於沒有看過月亮臉的案例,自然沒法一下子辨識出來。到負責考核的醫生再三詢問我有沒有補充,我才赫然醒覺自己遺漏了重要的檢查發現。

除了月亮臉外,類固醇副作用還有很多,是醫學生必讀的清單之一。有機會再跟大家分享。

製圖:beginneros.net

芝麻糊(melaena)

芝麻糊(melaena)
#外科

食道有兩個開口,所以上食道出血,除了可以好像上篇「Coffee ground vomitus」所述從上面吐出,也可以出現於排泄物中。由於從上食道到肛門需時較長,血液也有更多時間轉化成更深色。比咖啡渣深色,又要有大便的質感——還有比「芝麻糊」更貼切的比喻嗎?

「芝麻糊」和「咖啡渣」相映成趣,獨特之處在於它並不是英文專有名詞的直譯,反而反映了地地道道的香港特色。反觀其英文,就只是用拉丁字元組成,平平無奇的「黑血」而已。不知是哪位醫生忽發奇想,又把食物和醫學拉上關係呢?

延伸閱讀:http://apps.am730.com.hk/column-196732
圖片來源:http://kuohealthshop.com.tw

= = =

醫學是源遠流長的學科,很多醫學名詞都有時代和歷史背景,現在看來要不令人一頭霧水,要不使人興趣盎然。在此分享一些求學時期遇到有趣的醫學名詞,讓讀者一窺科學人性化的一面 🙂 筆者知識貧乏,歡迎指正錯處。

Coffee ground vomitus

#外科
承接上幾篇「食物」的主題,今次介紹的醫學名詞也或許會影響大家的食欲——coffee ground vomitus。問症是為了讓病人更形象化的表達病狀,打比喻是不少得的。對病人來說,「嘔血」是很可怖的事情,但醫生的職責,就是從病史中抽絲剝繭,推測病人是食道 / 胃 / 小腸出血,還是其實是「咳血」或「口腔流血」。「嘔吐物像咖啡渣嗎?」是醫學生問症時不可或缺的一條問題。
嘔吐物如「咖啡渣」狀,表示流血處位於上食道處,而且已經在體内停留一段時間而凝固。醫生靠著這些關鍵資訊,可以剔除某些可能的病因,這個過程叫「鑑別診斷」(differential diagnosis)。不過有時我會想,有多少病人見過咖啡渣,能像教科書一樣如此描述自己的嘔吐物?有時候用「是非題」問病人,他們又會覺得你打的比喻莫名其妙。有見及此,在將醫學名詞英譯中的過程中,我們偶爾也會加入一些本地色彩。下次我就會介紹一個同樣形容上食道出血,但所有香港人都懂的比喻。
圖片來源:pixabay.com

= = =

《圖解有趣的醫學名詞》
醫學是源遠流長的學科,很多醫學名詞都有時代和歷史背景,現在看來要不令人一頭霧水,要不使人興趣盎然。在此分享一些求學時期遇到有趣的醫學名詞,讓讀者一窺科學人性化的一面 🙂 筆者知識貧乏,歡迎指正錯處。

Peau d’Orange

#外科

「橙皮紋」是不少女士的惡夢,但原來醫學上皮膚呈橙皮狀有更嚴重的意義。Peau d’orange跟上篇提及的咖啡歐蕾都是法文,當時醫生教我們匯報這個醫學名詞時都含糊帶過,畢竟未習法語,讀音未免不準。

為病人作乳房檢查是有幾個D要注意的,其中一個dimpling,即是乳房表面有橙紋似的小孔,可能是乳癌或其他疾病的徵兆,絕對不能錯過呢。當然,要做出診斷,還得靠更多癥狀和機器研究呢。

圖片來源:Psychologies.com

Café au lait

#內科 #兒科

請跟我一起用法國腔的普通話讀一次:「咖啡歐蕾」~這除了是fancy一點叫鮮奶咖啡的方法,還是醫學生考試時絕不能遺漏掉的望診結果呢。話說鮮奶咖啡的淺啡色,和慢性腎病患者的皮膚因毒素積累而呈現的顏色相似,所以我們一走到病人床前,就理應一眼看出病人的膚色為「Café au lait complexion」,從而為自己的診斷提供一點線索。另外,一些兒科病人都有可能有咖啡色的斑,也是用「Café au lait spots」去形容的。古人形容病徵,真懂就地取材呢…

圖片來源:cookdiary.net

Orphan Annie’s nucleus

#病理科

當年上病理課時,醫生興奮地用顯微鏡的指針指著如圖中細胞的空心圓型,說「你見佢地d nuclei,咪同Orphan Annie隻眼一樣囉~」我們點著頭,心想這卡通人物肯定不是我們年代的產物,應該不會是我們孤陋寡聞吧… 當時我心中幻想的是《怪誕屍新娘》裡主角的眼睛,現在對比起來,雖不中亦不遠矣。話說回來,圖中的細胞來自甲狀腺癌切片,而Orphan Annie’s nuclei(細胞核)正是用來分辨幾種甲狀腺癌的其中一個特徵。(多寫多錯,就此擱筆)

圖片來源:https://www.pathologystudent.com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l4sw33Do5Q 截圖

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e – “Chinese-letter" arrangement

#微生物科

這是哪門子的中文字?第一次看見教科書這樣形容白喉桿菌在染劑下呈現的形狀,我還抱有相當的期望呢。勉強可以把細菌想成中文字解體後的「點橫撇」,大概外國人看我們的文字,也是這樣概括的印象吧!

不過,有了這樣有趣的思想連結,溫習時要從云云眾多樣式各異的細菌中找出誰屬白喉桿菌,倒是容易一點了。

圖片來源:textbookofbacteriology.net

“Mr Potato Head" social stigma

#耳鼻喉科

有小孩先天耳朵發育不良,會接受耳朵義體(Ear prosthesis),達美觀之效。但壞處是耳朵有可能無端端掉下來,情況就有如《反斗奇兵》裡角色薯蛋頭的五官會突然跌下來一樣,令這些孩子承受異樣目光。

記得上課醫生說到這裡眉飛色舞,想引起同學共鳴,但我們都用了好一陣子才聯想到這個卡通人物呢 ^^"

圖片來源:toystory.disne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