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之烈火青春》是今年香港藝術節贊助節目之一,以傘後的香港大學作為背景,主角是一班中學同學,其中包括學生會幹事、警察、網上討論區的花生友。劇後的分享會中,導演助理指他們特意訪問了不同立場、背景的大學生,並把他們的經歷集合在劇中主角的身上。
老實說,看畢話劇,心裏有點無奈。其一是對導演把真實事件搬上舞台的手法不太認同。我不是非常熱衷話劇的專業觀眾,不知道這樣的批評是否合理,只認為「杜撰的劇本」理應和「現實」有條界線。劇中作為學生會幕後軍師的教授被塑造成出賣學生、跟女同學發展師生戀的偽君子,學生會主席則是個毫無主見、任人擺佈的玩偶,編劇指他們濃縮了不同學生的大學生活,可是明明在我有限的經歷中所知的現實未必如此。如果話劇刻意將想像和真實的分隔線模糊化,從而帶出了某種政治立場,又是否最恰當的處理手法?
其二是看畢全劇後的一種無力感。雖然劇本未必展現了事實的全部,但我看著就像是重新經歷了一次過去幾年發生的種種事情。劇終,曾經滿腔熱血的學生會主席遇上積極擺街站的師弟,被認出的他只冷冷地否認自己的身份。我們又何嘗不是這樣無奈呢?在多次無功而還之後,我也像身邊某些人一樣,開始逐漸放棄發聲,反正我們無論如何都不能左右大局。基於興趣使然,我或者還會嘗試了解政策和政治風波的細節,和身邊人討論或爭拗,但要實際做些甚麼就不了。而無興趣的人呢?或許果真連投票都不去了,反正怎能跟對家一車車的鐵票鬥呢?就算選上了誰,情況也同樣只會變得更壞,分別只在於遲或早。
最近讓我很痛心的是曾經走在最前綫的朋友認為根本不明白大家為甚麼這麼踴躍補選投票,這倒不是跟政府默認就算在上位者無理取消議員資格,我們也只能逆來順受地接受嗎?這樣的邏輯我不能苟同:如果大家都不投票,難道政府又要受到甚麼威脅嗎?會覺得市民在作無聲的抵抗嗎?我個人認為選民的責任不只是單純表態,還應著眼立法會作為議政和通過法案的功能。當市民放任不理投票,將議席拱手相讓予100%支持政府法案的政黨,我們不單會失去爭取民主選舉的機會(雖然機會渺茫),更連基本監察政府在民生或其他更貼身政策的功能都失去。
不過我理解他們的不聞不問。當整個社會都無力再作抗爭,個人順應「潮流」而放採取放棄態度,其實沒有甚麼可恥。除了指出他們的邏輯令我莫名其妙外,我也不覺得需要怪責和左右他們的決定。
始終我自己也很無力困惑呢。或許這就是大學幾年所帶予我的改變。話劇簡介寫本劇是「當下年青人浪漫理想的寫照」,what if 我們都不再相信浪漫呢?
有關《大學之烈火青春》:https://www.hk.artsfestival.org/…/progr…/the-great-learning/
圖片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