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深圳醫院行:reflections

上回提到,我們去深圳三日兩夜的所見所聞。其實某些回應說得對,這些小事根本不值得大驚小怪,只怪我們太停留在香港的comfort zone了。

不過,幾日旁觀醫生診症,倒給我留下深刻印象,這些就不是那麼官腔,只屬我的個人見解。

(1)有些事只有本地人懂
有位女士看全科醫生,乾咳多天不癒。醫生問了條我聽來奇怪的問題:「你哪裡鄉下?」原來至關重要。醫生一聽她是XX人,就知道她有每天吃辣椒當零食的習慣,也知道她嗜辣,從而給予相關的生活習慣改善建議。You can never beat locals,家庭醫生的重要就在此,風土人情也是醫生斷症的線索之一。這是香港醫生無論醫術多高明,也不能跨過的文化隔閡。

(2)中西醫的融合還是相佐?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同時設有中醫部,我們也有幸參觀。在內地,以針灸、推拿手法治療痛症及內科問題非常普遍,甚至會中西醫雙管齊下。深圳的西醫樂於把病人轉介中醫,也對病人「doctor shopping」--同一個病又看中醫又看西醫習以為常。當地醫生似乎並不抗拒與中醫融合,甚至覺得大陸可以作為兩門學科互相合作的先河;但有香港北上的家庭醫生坦言,中醫的觀念根深蒂固,甚至影響某些大陸醫生對病理學的基本認知。「如果他們把正邪氣、臟腑學說混進西醫的免疫系統學說,兩者混為一談,那只說明他們的西醫基礎根本打不好。」中國大陸的醫生水平參差,互相昇華與越撈越亂只是一步之差。

(3)香港的醫療體制真的適合大陸嗎?
一位鄰組的同學北上後,由衷認為把香港的一套直接複製一份到大陸,可能並不符合國情。她的實際經驗:由於深圳醫院採取「全包」的收費模式(詳見上篇),全科醫生有時會被迫做多餘的檢查,以免診症太簡單被病人以「免蝕底」的心態投訴。一位病人明顯上呼吸道感染,本來不需做甚麼檢查就能確診,但礙於只診斷、開藥太簡單,醫生只好大包圍檢查,甚至要驗尿=_=(各位讀者可以回想自己傷風感冒看醫生,有需要做額外檢查嗎?)

原本為了防止醫生濫檢查濫收費,最後卻演變成病人自己要求做多些檢查,豈不本末倒置,甚至可算是兜一大圈回起點?這個情況稱為「defensive medicine」,在香港不是不存在,是醫生自保的「策略」之一,原用作排除隱疾,卻沒想到在大陸以「滿足客人需要」這樣的形式存在。

另外,帶我們參觀全科診所的香港醫生也特別提到,大陸人很常做「體檢」,甚至可算是員工福利之一。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也有一個體檢中心。很多外國人都覺得希奇,好端端有事沒事幹嘛每年做一次全身檢查,還要不貴的不選,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去檢查老年人才有的疾病,好像付得起錢做檢查都是一種身份象徵似的。有見及此,醫院為每個年齡層的男女各列一份檢查清單,減少檢查對病人帶來的風險--但還是有病人堅持做最貴的一項,也不怕多次照X-ray的輻射。

但更奇怪的是,做完檢查沒有醫生跟進,那做來有甚麼用呢?有位病人自三年前,每次檢查都驗到體內有乙型肝炎病毒,但他自己一直不知情。原來他們自己不懂閱讀報告,醫生也不會特別解釋,所以普通人只把體檢當為例行公事,不會因此而提高身體健康水平,不會因此而提早預防疾病。

(4)歸根究底問題在哪?

坦白說,我參觀時看見醫院不少空床,病房使用率其實不高,與香港某些醫院水泄不通的境況簡直天淵之別。但原來深圳當局仍然打算再開新醫院,在數字上提升當地醫療質素。我和同學討論時都認為,大陸的醫療問題,不是以「硬件」的層面就能解決的;內地需要一個更完善的機制去改善他們的「軟件」,i.e. 醫護人員的質素、市民對家庭醫學的觀念、健康教育等,才能更善用他們現有的資源。

當時有個天馬行空的想法,既然醫院離香港那麼近(有同學從家到深圳醫院比回港大還要方便),有沒有可能讓他們反吸納香港北區的病人,緩解香港病房擠塞的問題呢?--但似乎短期來說都沒辦法啊,始終大陸醫生還是良莠不齊。我很幸運,整趟深圳醫院行遇到的大陸醫生都很專業;但有些同學卻對這所醫院有mixed feelings。

我相信香港的醫生想透過這所醫院,帶一些香港的醫療觀念去大陸,想要改善當地的醫療環境,但似乎妄想要令龐大的體制有一點改變,是很大膽的事,也不一定受當地人領情。不少醫生在香港內地兩頭走,也不是輕鬆的事。要一點一滴不求回報地付出多久,才會為體制帶來一點衝擊?我想沒有人有答案。

鳴謝:那位激發我思考的同學

27. 深圳醫院行:observations

醫學生的課程增加了一年,讓我們多了機會嘗試不同形式的課程。例如我在上星期就到了風聞已久的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觀察學習」。

本來身為醫學院的一粒微塵,對這項跨境大計劃一無所知,有的也只是從新聞中所見的幾則醜聞而已。但經過三天兩夜的參觀,我的確更瞭解為何香港的教授會千里迢迢(其實也只是一河之隔)走到深圳,做件違背所有潛規則的事。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的運作模式和香港的相似,對大陸人來說卻是新奇得很。

(1)打包收費
每個字都很有大陸色彩,哈哈。香港的公共醫療制度不算最好,但收費合理低廉卻是無可置疑的。進到醫院後,你無需擔心抽個血、驗個尿都要付費,因為你知道這是診金/住院費所包的。同樣,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也採取這樣的收費準則,讓病人安心接受醫院提供的治療--需知道大陸最喜歡的是有事沒事一來就叫病人打「點滴」,既無實際用途,更有可能引發副作用或感染,最大的好處該是掉進醫生口袋裡的油水吧!起初看見醫院美輪美奐的裝潢,我以為這裡收費應該不菲,後來卻從醫生口中得知,這裡的收費甚至比市内一線醫院來得便宜。

(2)高薪養廉
從院長口中聽見這個富殖民色彩的原則,我還未瞭解她的用意--醫生也會貪污嗎?原來,在內地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已經令他們對所有善意戰戰兢兢;醫生不受紅包,就代表他無心醫治你,病人反而更加擔心。從香港來的顧問醫生告訴我,有些病人堅持要給他紅包,不肯相信世上有人會做「沒回報」的事(其實醫生的基本薪金,不就是回報了嗎?)。

(3)病人約章
深圳醫院其中一個賣點是其為全中國第一所設有「病人關係科」的醫院,專門處理病人與醫生之間的爭執。原來在內地,「醫鬧」很普遍而且難以避免,這所醫院就希望杜絕這樣的風波。病人約章也是另一個相關特點,透過一紙約書,提醒病人她們自己的義務。就我三天旅程所見,醫院裡醫生與病人的關係倒是挺好的,尤其是對香港來的顧問醫生,哈哈。

(4)先全科,後專科
最近我才知道大陸沒有「家庭醫學」專科,病人要看病,就要自己判斷病情屬於哪一門專科,再找當科的醫生治理。不少病人根本沒能力判別自己應該往何處求醫,簡單如胸疼,就可以與肺部、心臟、消化系統有關,病人或需重覆求醫、重覆接受檢查與治療,對他們的身、心、錢包來說都是很大的負擔。沒有家庭醫生作引路者或把關者(gate-keeper),難免引致「大醫生醫小毛病」的資源錯配。如果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可以把基層醫療(primary care)的概念引入大陸,或者可以改善當地的醫療環境,減低病人求醫與進行侵入性醫療程序的次數。

是否應該把香港為數不多的醫療資源撥給大陸,支援當地醫療發展呢?看見大陸整體的醫療狀況落後,我倒明白香港醫生的初衷。但願所有的資源用得其所,星火可以燎原,一所醫院可以帶來全個地區的進步,才算不枉投放過的眾多人力物力。

利申:以上全屬本人對此醫院的認知,不代表任何官方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