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次的路徑由荃灣港安醫院出發,我們可以借機說一下私家醫院。
向來香港都沒有私家精神病房,需要住院的病人,只能入住公立醫院,或者花費鉅款到海外就醫。新落成的港怡醫院號稱是全港第一間擁有精神病部門的私家醫院,可是這亦非它們重點發展的項目。
始終精神病人住院時間長,花錢能力卻不高(怎夠逐個棉花計錢的手術高回報?),頂多照照腦部和花錢買一日三餐。作為牟利的商人,病人不是他們唯一的責任,公司營運甚至股東利益都是重要的考慮。
私家醫療市場是必然存在的物體。環顧全球,醫療可達性(accessibility)最平等的國家應是加拿大,當地所有醫院、醫務所皆為政府擁有,價格是就算囊中羞澀的但富有人等仍可尋求更高質素的「私家」服務——到美國去。所以,財富不均就必然會帶來醫療服務質素的差異,我們只能在其中尋求折衷,盡可能達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