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n Face

#內科

Emoji裡的月亮表情趣怪,有時候和朋友閒談,也會把「moon face」一字掛在口邊,已表達哭笑不得之意。但原來在醫學上,「月亮臉」有其獨特的意思。

圓圓像滿月的臉蛋,是長期使用類固醇的副作用,常見於患有自身免疫系統疾病的病人。一開始學習此名詞時,對其含意一頭霧水,到後來第一次見到活生生的實例,卻是在考試之時。

臨床考試中,我們要從病人的病徵病狀中找出其主要申訴(chief complaint),其間不能向病人查詢病史。通常臨床檢查由整體(general examination)開始,之後才到個別系統的部分。要分辨病人有沒有「moon face」,是屬於第一部分的檢查。當時考試,由於沒有看過月亮臉的案例,自然沒法一下子辨識出來。到負責考核的醫生再三詢問我有沒有補充,我才赫然醒覺自己遺漏了重要的檢查發現。

除了月亮臉外,類固醇副作用還有很多,是醫學生必讀的清單之一。有機會再跟大家分享。

製圖:beginneros.net

72. 從龍虎山中草藥園看中醫藥

龍虎山被喻為「香港大學的後花園」,其實也不為過。在校園咫尺之間已經有背山面海的山徑,山間更隱藏著個中醫藥園,由八十多歲的權叔負責打理。

當日行經藥園,有幸能跟經驗豐富的權叔閒聊。言談之間他對發展本地中藥及涼茶行業的熱情溢於言表,並多番強調中藥鑑定的重要性。

作為一個習西醫之人,我對中醫藥雖了解甚少,但也十分尊重,始終這是古人「trial and error」的成果,而且近年逐漸多了嚴謹的科學研究證實其功效,而我自己也曾經受惠於跌打師傅的醫術。但可惜的是,中醫界裡良莠不齊,既有醫術精明濟世為懷的醫師,也有資歷不明亂打著自然療法旗號的偽冒者。不少標榜「素人」的育兒專頁多次吹捧古法藥方,本身卻未有中醫牌照(就不點名批評了,讀者自行查找吧),就是一例。

況且,面對現今大部分人都看西醫的現實,中醫需要理解西方對病理、藥物的理論,也是無可厚非的。這是否傳統中醫師能夠勝任的呢?昨晚看到一篇報導,指有中醫師的藥粉裡含有撲熱息痛(Paracetamol,即必利痛)成份(https://www.facebook.com/hk.nextmedia/posts/10156306424922448),不知醫師是否了解過量攝取此西藥對肝臟的影響(外國甚至有人為了自殺過量服食必利痛),因而提醒病人注意服用的劑量呢?我知道自香港大學畢業的中醫學生均有西方醫學的課程,但其他「老師傅」呢,就不得而知了。

我自己對文化保育,包括中醫藥文化都頗有興趣,也十分希望有朝一日兩者能並存,相得益彰。但事實是這些現存的問題一天未解決,中醫都難以受規管,更遑論以後與其他專業合作發展。希望中醫的水平能變得更一致,也能有效規管處方中藥藥物的資格,以確保專業不會淪為偽科學者的籌碼。

路線參考: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

延伸閱讀:
中草藥園介紹:
http://paper.takungpao.com/res…/…/20161213/PDF/a8_screen.pdf
我其他有關中醫的文章:
https://medstudenthk.wordpress.com/?s=%E4%B8%AD%E9%86%AB

照片攝於往中草藥園的碧珊徑間

石龍拱

今次的路徑由荃灣港安醫院出發,我們可以借機說一下私家醫院。

向來香港都沒有私家精神病房,需要住院的病人,只能入住公立醫院,或者花費鉅款到海外就醫。新落成的港怡醫院號稱是全港第一間擁有精神病部門的私家醫院,可是這亦非它們重點發展的項目。

始終精神病人住院時間長,花錢能力卻不高(怎夠逐個棉花計錢的手術高回報?),頂多照照腦部和花錢買一日三餐。作為牟利的商人,病人不是他們唯一的責任,公司營運甚至股東利益都是重要的考慮。

私家醫療市場是必然存在的物體。環顧全球,醫療可達性(accessibility)最平等的國家應是加拿大,當地所有醫院、醫務所皆為政府擁有,價格是就算囊中羞澀的但富有人等仍可尋求更高質素的「私家」服務——到美國去。所以,財富不均就必然會帶來醫療服務質素的差異,我們只能在其中尋求折衷,盡可能達到最好。

路線參考:http://www.oasistrek.com/shek_lung_kung.php

唔輸得的人民性格?

文中提到韓國人「唔輸得」的性格,讓我想起胚胎幹細胞研究的一大醜聞,主角也是名韓國人。南韓科學家黃禹錫被發現研究資料做假,訛稱成功培育擁有病人基因的幹細胞,一夕間由韓國的民族英雄、「最高科學家」,成為了階下囚。(http://sa.ylib.com/MagArticle.aspx?Unit=newscan&id=841

這是一個科學家的個別行為,但我也曾經閱讀過評論指這與他們的民族心態有關。我不是韓國文化的專家,但一個社會的「文化規範」(cultural norms)會影響人民的行為決定,確是公共衞生裡公認的理論(socio-ecological model)。希望韓國社會能對症下藥,減低人民的自殺率。

曼德拉效應

有沒有聽過「曼德拉效應」?原本鐵錚錚的事實,因爲一部分人「記錯」,以致謊言蓋過了真相,連本來沒錯的人都質疑自己的記憶。「曼德拉效應」本身屬於陰謀論,希望這不要在香港稱真。
PS,欣賞撰寫報道的記者,就算後來被審查,一開始也總算寫出了不掩蓋良心的文字。

71. 人口老化:兩個老人的故事

在各國都以人均壽命做醫療發展的衡量標準時,說一句「長壽是福氣也是咒詛」,會不會太過份了?

跟大家說兩個老人家的故事。

第一位老人名叫米土撒拉(Methuselah),據聖經所述,是歷史上壽命最長的「人瑞」,活了足足九百九十六年。經卷裡沒有特別形容他的晚年生活,但也沒註明他老去後受到甚麼痛苦。

另一位老人就沒這樣好運了。同樣大名鼎鼎,古希臘神話裡的提索奥努斯(Tithonus)是名美男子,與女神相愛,女神請求眾神之神宙斯賜予他永恆的生命。可是女神忘記了生存和生活是不同的事情,對女神來說,提索奧努斯沒有青春的生命只是病痛和衰弱。女神最後因為他老態龍鍾,遂漸失去了當初的激情和愛情,離他而去。

這兩個故事恰恰表達了醫學界對年老的兩個相反看法。現時人均壽命愈來愈長,是代表我們能無病痛地生活在地上更久嗎?換句話說,我們的憂患痛苦,是因年歲增加而佔據我們人生更小的部份(compression of morbidity),還是我們多活的日子都被疾病纏身,以致人生中痛苦的比例反而拉長了呢(expansion of morbidity)?

現時學界對此仍然爭議不斷,甚至有人說兩者皆有影響,加起來就「打和啦super!」(equilibrium of morbodity)。但大部分香港研究都指出,香港的人口老化情況屬於後者。

香港人屬於世界最長壽的一群,這對我城是幸運也是不幸。如果「銀髮海嘯」所伴隨著的果真是疾病痛苦,社會對死亡、紓緩治療等的教育是否足夠?家人又捨得放手,放棄麻木追求老人茍延殘喘的執著嗎?

早前傳媒又提起「預設醫療指示」、「不進行心外壓」等外國早流行多年的概念,看留言就發覺網民對這些議題未必清楚。是平時迥避問題慣了,還是社會根本沒提起有關問題的習慣呢?希望以後有機會寫一下有關的議題。

延伸閲讀:
(全球人口老化)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882096/
(香港人口老化)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995861/

圖片來源:pixabay

邊吹色士風邊做手術

現時科學家尚未完全了解大腦的結構,當神經外科醫生要做手術移除腦部的腫瘤時,或會需要靠病人的協助。短片中病人能繼續吹奏色士風,代表他大腦中負責音樂的部分完整無缺,不受手術影響。

雖然我並非最想當外科醫生,但每一天上課都能在學術層面見證到人體的奇妙,都是讀書的動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