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得咁多,你買邊隻?

醫學院新開了課程,讓我們跟進一位末期病人。第一次訪談,他告訴我們自己已經嘗試過很多療程,全部都不奏效,今次服用的藥物是最後希望。每一次針藥,動輒過萬。

有限的資源如何供應無限的需求?罕見病的昂貴藥物,比起常見疾病的較便宜藥物,如何選擇?這是大家不滿政府減少醫療開支之餘,需要理解的。

60. 醫療新聞不同娛樂新聞,懇請傳媒恪守專業操守

​近日報紙上充斥「醫療事故」的報道,網民的留言不外乎「醫生收得咁高人工就唔應該犯錯!」,或者「而家醫生無醫德!」——處處可見醫患關係愈見緊張的證據。而這些怨言的導火線,往往來自標題誇張失實的報紙;和記者刻意的誤導和隱瞞。一位同學直說,laymen不懂醫學知識而錯誤理解個案,是不知者不罪;但作為中間人的傳媒,為了賺取點擊率而嘩眾取寵,就是他們的操守問題了。

1. 把「醫療事故」和「程序風險」混為一談
我們先搞清楚一點,所有醫療的程序、治療方法去一定和利處和弊處。小至吃一顆傷風藥以致眼睏,大至服類固醇導致情緒失調白內障等副作用,都是病人需接受的風險之一。照X光電子掃描都有輻射啊。連最沒侵入性的療程都有風險,更別說其他林林總總更aggressive的治療了。作為醫生,擁有專業知識,就是要為病人平衡利弊,在風險和用處之間選擇最適合病人的治療方案。
開漏藥可能是失誤,開錯腦也是不能反駁的錯誤;但換肝手術後出現排斥、已知又不能百分百預防的後遺症和風險,卻不能當成人為醫療事故。
昨天開始廣傳的「導管錯插動脈」事件,正是傳媒把兩者混為一談的例子。內文已經寫明此為已知的風險,病人簽同意書時已經知悉利弊,怎麽記者報道時,還得大字寫明「公院又搞錯」(註一),誤導讀者此為醫療事故?

2. 對投訴內容囫圇吞棗,缺乏分析
病人進醫院後反而病情變差,有情緒、氣上心頭而怪責醫生,我可以理解。但傳媒作為旁觀者,理應冷靜思考,理解事件的始末。記得有宗病人因病毒引起的心肌炎去世,家屬質疑抗生素開得太遲,但抗生素不是神藥不能殺毒啊!(註二)記者有渠道獲得相關資訊但不寫,公眾就無從得知,也只能把指頭指向醫生了。現在有傳媒開放報料熱線,市民人手一機就能上報,當中孰是孰非就靠記者的操守把關了。
另,一些議員總愛自己支持完減醫療開支,另一邊廂又為了「刷存在感」而大放厥詞(註三),指「不能接受醫院用已知併發症,作為如此嚴重後果的解釋,否則醫生不用負責」。這樣反智的言論,傳媒又照單全收照報不疑,只會令歪理愈傳愈廣,醫患關係也因這樣的挑撥離間愈來愈差。

3. 標題黨當道
有時記者在報道內文寫得清晰符合事實,但標題卻偏要嘩眾取寵,兩樣事件發生在一名病人身上,就偏要放在同一句標題中,硬要拉個因果關係來。同一單報導,明明報道裡寫明中風原因初步相信由心臟問題引致,還要是右頸動脈血腫但左腦中風,怎麼標題可以直接寫「洗血變中風」,好像兩者有直接關係?(註四)
取其他醫生的專業意見再斷章取義以求落井下石,今次的事件中有位醫生發文澄清自己的言論被扭曲成攻擊同行,相信這不是唯一一次(註五)。記者寫甚麼,讀者就如實相信了,記者的操守使我們相信您們沒有刻意隱瞞,所以未必會找會raw source重聽。記者的專業,是「作」新聞的最後底線。
我好明白的,本來現在速食文化當道,記者總要在海量的資訊中吸引讀者停下來給個like留個comment,不出一兩句soundbite怎能挑起讀者情緒再推高點擊率?但一時熱潮過後,大眾腦海中只記得標題中的指責,而忘記/略過了背後的真相。
當疑犯可以直接未審先判寫成色魔,牽涉投訴中的醫生當然可以被放在審判台上,任大家貼上「無醫德」、「只識賺錢」、「垃圾醫生」的標籤了。

**

一連串偏頗的報道過後,昨晚只見香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出聲明道出此事(註六),可能其他醫生有不同的壓力而不能明言吧。但好些同學不約而同地跟我說,每次看到這些失實的報道,心中只有氣憤,討厭傳媒挑撥離間;灰心失望,覺得再努力讀書將來都只能在過勞的環境中給予病人sub-optimal的服務,還可能遭懷疑和冷言相待。好多留言叫醫生「醫者父母心」,但醫患關係繼續彊化的話,我們只會被視為惡毒的後父後母。

我醫學生的身份沒有壓力,但願一篇文章能喚醒傳媒記者的良心,做新聞要吸引眼球的,去C1報道娛樂新聞誰和誰傳誹聞吧,別把同一套搬去正經的醫療新聞,醫者和病人關係變差,這是百害而無一利的。

註一:https://www.facebook.com/mingpaoinews/posts/1421592771234187 原題為【搞錯動靜脈??】等誤導性字句,文字現已更改。

註二:http://orientaldaily.on.cc/…/odn-20170403-0403_00176_007.ht…

註三: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news/20170514/56694111

註四: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

註五: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

註六:https://m.facebook.com/chiho.ng.146/posts/10154594891148034

圖片來源:pixabay

其實做新聞可唔可以有少少操守?

其實做新聞可唔可以有少少操守?無錯,而家醫療事故好hit,咩都當係專業失德可以得到好多人關注,但唔代表要作啲因果關係出黎
1. 所有入侵性既程序都有風險,報道都寫明醫生已經解釋左利弊。其實醫生既專業就係平衡治療方案既好壞,幫助病人作出決定,唔可以assume所有野都有利無害
2. 其實報道都話左中風係源於心臟問題,點解標題檔可以講到係刺穿左動脈既direct effect?
3. (呢點想大家比啲input) 佢發現頸右側有血腫,如果佢migrate去個腦度導致中風,唔係應該左邊paralysis? 定係我get錯?

Btw, 點解篇報道內容重重覆覆,1999?

出題者既心意係不可猜度的…

我:唉,有課書完全無溫過又出左成題10分,而家愈睇返啲notes愈覺得自己錯得多
男朋友:過左就唔好睇啦!專心溫聽日既野啦!
我:但係… 聽日既野即係今日既野,佢可以三日都出同一課,出題者既心意係不可猜度的…
男朋友:哦,咁你繼續嘆氣啦

(尋日既事,好彩今日份題目正常啲~)

59. 醫學生考試前不足為外人道的苦惱

先旨聲明,這是一篇自憐自艾自討苦吃的文,純粹考試前的發洩。

話說每次學期尾收到醫學院用厚信封寄來的信件,媽媽都會打趣問我是否考試「肥」了。其實那封信是通知我們又是時候面對期終試(summative exam),一時壓力彷彿又形象化地出現在眼前。明明我們整年都在預備這場考試,又從三月尾開始守候醫學院寄來通知考試日期的電郵(為了計劃考試後的大假),早該一早預備充足。

——才怪!以下的對話,相信同學們見怪不怪,解釋了旁人也未必明白。

(1)「還有幾個星期就考試了,今次一定溫不完了!」
「吓?還有一整個月,這麽快就要閉關讀書?」
醫學生對考試情況告急,可能與建制派議員在選舉日選情告急的定義一樣,令人摸不著頭腦。但真的,一整年百多份lecture notes,要讀一遍已經耗費心神,更遑論熟記所有內容了(根本不會發生)。就算年中上課期間一直有「清lecture」的習慣,要快速看完所有筆記,需要的時間不少啊!

(2) 「還有幾十份lecture未看過,進度很慢呢 :(」
「一日讀十課,幾日不就溫完了?」
「其實,還有(pre-clinical years的)practicals和PBL/(junior clerkship的)teaching clinic、interactive tutorial、bedside、ethics and law…」
量多不是問題,但最令人沮喪的是,上星期讀過的內容,下星期已經全部褪色成淺淺的印象,一看舊試題,腦裡一片空白。重讀一次筆記,好像看一份全新的資料,又要重新咀嚼消化難明的理論。

(3) 「很多舊試題都要和同學討論答案,但有時花時間研究一輪,都不知道應該選擇甚麼選項 :S」
「甚麼?你做的試題沒有答案,那不會一直做錯,到以後執業時都做錯?」
其實,我們的舊試題一向都是全級同學在考試後背默出來,每人記一題拼湊成給下年的同學。(是不能說的秘密嗎?)醫學院從沒有公開選擇題的題目和答案,所以我們看的試題,有可能因師兄姊背漏關鍵字眼,而答案變得無從判斷;而多年來流傳的參考答案,也可能出錯(絕無貶低原著者的意思)。
有時候我也想,大家一起錯,考試後不知道正確答案,只知道自己的總分數和大約班排名(以quartile表示),這真的對我們學習最有用嗎?不是說我們不懂思考,也不是想盲目背多項選擇題的答案,但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學正確的知識吧,尤其是習醫,總該讓我們離開醫學院前排解疑難和誤解吧。記得數月前M17考畢業試,有考生把題目貼上 Medic Secrets(註),執業醫生的答案各異,真令考生無所適從。

發洩完畢。雖然文章充滿負能量,但我個人認為用一小時換來發洩完舒暢的感覺,非常值得。就當是給讀者一個機會一窺一個平凡醫學生抓狂的日常吧,如果大家有讀醫的朋友,不妨給他一句加油,不要評論他讀得快還是慢,不要問他溫完沒有,只要體諒他半個月不見人的原因。

至於我,得回去溫習了。

註:https://www.facebook.com/MedicSecrets/posts/1377859238954153

血製品背後的故事

近幾天自己犯賤,心癢看相關報道裡讀者的留言,看得我怒氣沖沖。一方面心想為何人竟然可以政治、身份認同等藉口掩飾自己的自私,另一方面也為香港變得如此兩極化而心痛。後來轉念一想,指摘或許源於誤解,所以發表意見前,希望大家都先盡力了解事實。

//而每一包血製品去左邊,化驗室都有紀錄,例如會有病人 label、病人名、因咩事輸血、幾點要、邊個病房要、邊個人拎走左…所以要乜野紀錄同統計,花少少時間就可以得到。// (按:紅十字會已經澄清醫管局有使用血包的詳細資料供公眾查閱,至於醫管局會否公開就另一回事了。)

// 公立醫院收你一日百幾全包呀,你話私院賺?不如話公院連成本都唔要。//

Brucellosis

記得上微生物課時,老師分享過一個病例:
一名婦人背痛不癒,又間斷性發燒,做過一輪檢測後,才發現她染上布魯氏菌(Brucella)。在香港這個石屎森林,我們都極少接觸動物,怎會染上這種經動物傳播的疾病呢?細問之下,原來自從「沙士」以後,她一家都會定期到內地購買「羊胎盤」進食,稱其有預防肺病的作用。可惜,肺病沒染上,倒是惹到手尾長的布魯氏菌病(Brucellosis),真是得不償失了。

我認為中藥補品有其可取之處,但最好都是依照中醫師或專業人士指示服用,他們應該會提醒服用者必須煮熟胎盤才進食。尤其當食物的來源不清楚,就更加應該小心,不要盲目相信道聽塗說的偏方。懂中藥的朋友,可以分享一下「羊胎盤」的性質用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