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敬佩售貨員、從事飲食業的朋友,每天站著整天,實在不容易。
因為課程安排,隔了兩個月,我們又要上bedside teaching(臨床學習)了。上課前先要站著向病人問症、做檢查,到老師來到繼續站著向他報告、被抽問(、被罵),老師離開後還要站著翻查病人的電腦紀錄,這讓一站動輒三數小時,已經足夠讓穿著平底鞋的我們腰酸背痛腳痛。
真不敢想像這些行業每天上班就是站著,是有多疲憊啊。
非常敬佩售貨員、從事飲食業的朋友,每天站著整天,實在不容易。
因為課程安排,隔了兩個月,我們又要上bedside teaching(臨床學習)了。上課前先要站著向病人問症、做檢查,到老師來到繼續站著向他報告、被抽問(、被罵),老師離開後還要站著翻查病人的電腦紀錄,這讓一站動輒三數小時,已經足夠讓穿著平底鞋的我們腰酸背痛腳痛。
真不敢想像這些行業每天上班就是站著,是有多疲憊啊。
TBB劇集裡的失憶只有一種:很戲劇性地在意外後完全忘掉和情人相處的往事。大家可曾想過,為甚麼他們失憶了,還能跟人對話,難道學習語言不需要記憶嗎?
原來這並非大台又派膠,原來記憶都有分很多種,由腦部不同部分負責。所以失憶也有不少種類,除了這種「回溯性失憶症」(retrograde amnesia),較多人認識的還有「前溯性失憶症」(anterograde amnesia),電影《Memento》和《Before I Go to Sleep》都以此為題。大家有興趣可以看看
有人說,在自由市場的原則下,私家醫院怎樣定價是他們的決定,服務使用者無權過問;
但也有人說,醫療服務是社會福利,政府撥出土地予醫院,就應規管他們的收費,確保醫療資源能適切地運用在有需要的市民身上。
大家怎樣想呢?
#白袍之下我們都是香港人 ,所以不能眼睜睜看著歪理充斥我城。
學醫之時,倫理道德佔我們的課程一大部分,是因為大家對醫護人員的要求並不止於學術知識。
同樣,我們都期望執法者在執行職務以外,有一定程度的專業面對批評,承認錯誤。「專業」這頂帽子是靠行動賺回來的,不是靠為自己護短,就能顛倒是非黑白,贏得尊重。
每次睇到病人康復既故事,都會好感動 :’)
昨天臉書被地鐵縱火案的新聞「洗板」,我不禁心想若我在場,以醫學生所知的皮毛,我能做到甚麼。剛上完三課急症科課堂,學到最關鍵的注意事項是「現場環境安全」(相信有考過急救證書的讀者都會對這句對白毫不陌生)。若非,施救者非但不能將傷者帶離險境,更有可能自己都受傷,徒增救護員的負擔。
可惜從網上流傳的影片中可見,立刻走備的乘客很多,但留在現場「觀賞」、拍片,甚至主動走回車廂內來個近鏡的大膽之徒也不少。人命攸關的情況下,如果不懂急救就讓開,既不阻礙真正幫忙的人,也能減少傷者的壓力,對吧?
可能香港真的安全得過份,普遍市民對於突發情況的反應十分平靜,真不知是因為他們手足無措,還是危機意識太低。有段片段錄影著煙霧茫茫的車箱,整卡車裏都是人,但一半人只顧按手機或者通知朋友自己遇到大事件了可以snapchat還是facebook live video甚麼了,其餘人面無表情好像事不關己。終於有人拉手掣通知車長了,卻也一心二用,實在不似身在緊急狀況之中,倒像中學時候「走火警」,大家都慢條斯理,談笑風生。
事件引伸出另一件令人反思的問題,就是香港地懂急救的人真的太少,更諻論會實際施救了。就算我自己,都說服不了家人花兩天時間讀個急救課程啊。大概大家都害怕「揹鑊」,因為香港沒有所謂的「好撒瑪利亞人條例」(Good Samaritan Law),保障施救者,那大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隔岸觀火好了。換著今次不是火警而是有人突然心臟病發暈倒,我也敢寫包單,圍觀拍片的人肯定比即時(懂)做心外壓的人多。
我承認,我也沒遇過這樣的情況,人到危急會怎樣反應我也不知道。也不該把所有責任推到不幸處於現場的乘客身上。但至少,平時少看一點電話,多留意周圍環境,就該發現每卡車箱都備有滅火筒而且上面寫明使用方法。出事時就可以留在現場幫忙(反正不幫忙,顧著拍片的人都不願走),而不是像某段影片裏的大叔一味責怪地鐵職員無受訓練啊。於燒傷的處理辦法,我都是看新聞才知道敷保濕面膜也是即時處理方法之一;對於身軀著火,我都才剛曉原來不應用衣服拍打傷者。救不了人,至少還可滅火;束手無策的,至少可以讓人一條生路,和保障自己安全吧。
祝願所有傷者,包括小師妹早日康復!
圖片來源:https://scholarblogs.emory.edu/…/run-to-aid-or-run-away-th…/
「身盡青也」、「名為肝厥,發時唇口手足十指甲皆青」= 青紫型先天性心臟病(Cyanotic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這不是我第一次遇到醫生嘗試為歷史人物診斷病症。在一課「醫學人文科」裡,講者興致勃勃地說梵高的作品和《蒙娜麗莎》一畫分別隱含了兩種疾病的病徵,大家有聽過嗎?
醫生和病人之間建立不到互信的關係(rapport),最後受苦的都會是病人嘛…?
不過事實,醫學院再多的溝通技巧課程其實都不夠應付現實中種種態度不同的病人,作為初哥的我每逢遇著比較難處理的病人,都會手足無措。有時真要鬥反應快,才能減少被病人挑戰自己呢 :S
(按:這是兩篇舊文湊合出來的文章,又到三年級同學的考試時間,拿來「應節」吧 😛 )
考評局說「Assessment for learning」(評估促進學習),套用到醫學生身上,考試的確也算是一直罩在我們頭上的霧霾,由九月學年初伊始,已經是我們一直廢寢忘食的目標。
而至少在頭三年的理論學習(pre-clinical years),準備考試,可以和「操卷」畫上等號。
不要以為「操卷」只屬於奉行填鴨教學的中小學,而大學的試題都是講求融匯貫通和臨場反應。只靠熟讀lecture notes,然後可以胸有成竹地進考場。
知識的領域是何等的廣闊,而醫科生能夠在短時間內硬吞死嚥的是多麼的少。縱然大家心裡都明知背試題只是捷徑(而求學不該求捷徑),但試前反覆背誦lecture notes之餘,我們反而更著重操練題目──甚至乎好像中學考試那樣,鑽研一下哪幾課的課題更熱門,哪幾課值得深入探討。
如果我要為醫學生這種填鴨式的複習方法找原因,恐怕結論現實得悲哀:這是最省時、效率高又最能切合考試要求的方法,醫學生在有限的複習時間中,走捷徑是逼不得已的事。也有就是對自己能力的懷疑,畢竟,如果我們不知道題目的難度,卻要把幾本參考書中海量的知識吞進肚裡,是不切實際的妄想。更實際的考量是,很多時題目問的內容藏於lecture notes內一張投影片的一個角落,或者是眾人以為的旁枝細節,令大家都對考試有莫明的不確定與恐懼。
故事耐人尋味之處未止於此:學校從不發還試卷(所以我們根本無從知道自己的錯處),past paper從何而來?這就要靠每年的學生了。每次考試前總有人分配一下工作,大概是誰背哪幾條問題之類的,試後再集體創作。就這樣,我們的神碟裡積存了不算完備但總好過沒有的試題庫。
但讀者們不難發現整個故事的漏洞:所謂操卷,就要背正確答案嘛。我們又何來model answer?大家突破盲點了,在大家相親相愛的醫學院裡,我們反覆咀嚼的都只是師兄姊提供的參考答案,誠然會出錯都是理所當然的。有時筆者會想,與其這樣代代相傳不盡正確的題庫,學校不如發還試卷讓我們明辯是非吧。
延伸閱讀:
從TSA到醫學院,我都沒進步過(上)
https://www.facebook.com/medstudenthk/photos/a.914081138639398.1073741827.913809045333274/919344658113046/
從TSA到醫學院,我都沒進步過(下) https://www.facebook.com/medstudenthk/photos/a.914081138639398.1073741827.913809045333274/921434487904063/
圖片來源:instagram @0.84mm
如果明天會去旺角,可以來支持一下我們啊
-
港大醫科生街頭派蘋果 宣傳健康飲食
農曆新年過後,吃過各種賀年糕點和家庭聚餐都令大家「心廣體胖」;何不趁著新年伊始,為自己訂下新目標 ─ 食得有「營」?
為宣傳健康飲食,一群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四年級醫科生將於星期日(2月5日)在旺角舉辦一項名為「心『蘋』氣和」的健康推廣活動。學生希望藉此喚起民眾對於健康飲食的關注,為大眾健康出一分力。
醫科生將於活動中解釋均衡飲食和保持健康體重的秘訣和好處,特別是加深市民對「每日2+3」概念的認識,說明每天進食兩份水果、三份蔬菜的益處。參與活動的市民均能獲得蘋果乙個,以鼓勵他們培養健康的飲食習慣。
活動詳情如下:
日期:2017年2月5日(星期日)
時間:下午1時至4時
地點:旺角西洋菜南街行人專用區(近百老匯戲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