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B啲劇就係咁潛移默化灌輸左好多錯誤知識=_= 唔好話我認真就輸了,好多人真係睇電視就當認識新知識既。
首先,分清楚HIV(病毒感染)同AIDS(病)先啦,咁就可以大翻黃宗澤轉頭喇-_-
TVB啲劇就係咁潛移默化灌輸左好多錯誤知識=_= 唔好話我認真就輸了,好多人真係睇電視就當認識新知識既。
首先,分清楚HIV(病毒感染)同AIDS(病)先啦,咁就可以大翻黃宗澤轉頭喇-_-
一直都覺得幾幸運,因為只要你話自己讀呢一科,啲人就會自動話:好忙好chur啊!
但其實其他科都有難唸的經,眼見讀建築既朋友日日係學校留到凌晨,商科既同學砌day off就係為左返intern,我都會提醒自己,其實淨係要讀書都好輕鬆吖
雖然影片的骨幹是校長選舉,但實質卻是一個講「背叛」的故事。男主角加入了一個校園政治組織,其實就是由幾個教職員和學生組成,想要從政府手中奪回學生決策權的左翼分子。一切準備就緒後,組織內那名最具政治明星格的候選人A卻「臨門一腳」背叛眾人,毫無先兆下轉到別個政黨,之前一班幕後班底所做的就一下子一筆勾銷了。
這時憤怒當然沒有用,不管誰對誰錯,輿論只會說舊有政黨的不是。就算候選人出爾反爾、忘恩負義,這時「被拋棄政黨」再解釋甚麼都只是徒然,只會顯得小家沒風度。因為支持者大多是看個人而非政黨,而政治,很多時無非是個人崇拜而已,真正深究候選人品格和實際政治主張卻寮寮可數。美國大選中,友人告訴我:我們在選總統而非選鄰居,他 / 她是個mean person,與我何干?在香港歷年的立法會戰場中,在政黨中跳出跳入,甚至由泛民主派轉型為垃圾桶或政府喉舌之流的為數不少,民主制度作為他們步步高陞的踏板,又起了多少抗衡政權坐大的作用?
這時,主角的政治組織就派出了一直為他們尊敬的長輩,在政界混了一陣子的社會主義學家,推想他一定會口心如一地還政於民。可惜電影一直推進,只見他把骯髒活都用冠冕堂皇的藉口推搪給主角做,我們在主角的視角看不疑有詐,但真相大白後才發現候選人B和政府私下交易,為了當選乖乖把學生的利益雙手奉上。但沒有人會懷疑到他頭上來,因為他是一直都不曾露面的「幕後玩家」。
政治這淌渾水,沒有人能不濕身並全身而退。沒有誰比誰更高尚,妥協(一如民主黨於雙普選)和齷齪(一如政綱與行徑不一的蔣議員——抱歉提起她只因我是九西選民,看見母親看著她的宣傳品點頭稱是,我只想作嘔)之舉比比皆是。問題是,我們作為選民,怎樣知道誰才是最不堪?誰才會最堅守自己的原則?誰在桌底做了見不得光的事?
「我真不能想像,任何人看完這部電影後還能相信民主制度。」一位看完映畫會的觀眾如是道。我想他是痛苦的,因為有人在他身處的密室中開了一扇窗,他瞥見了光明。但大部分人都是不問世事或者自命清高的,「Ignorance is bliss」所以他們幸福,對骯髒不堪的政治視而不見但在群眾壓力下履行公民權利,最後就只剩下一堆面目模糊的政客。「The best argument against democracy is a five-minute conversation with the average voter.」邱吉爾一語中的,但當然在尊重民主的前提下,特朗普照樣當選,梁振英也可以說自己勝出了特首選舉;道理上他沒說錯。
故事到了最後,候選人B在教育局的暗撐下順利當選。在南美,大學校長一職是他們當總統的踏腳石,在大學生中贏取了民意,對在總統普選中取勝很有幫助。一人一票選出的校長,所有學生都以為投到真正為自己著想的領導者,但在美好的選票中隱匿著的污穢卻一直被政客光鮮的外表掩蓋。
那我們是否該對民主制度死心?反正人的私心一定比不上口中所誇口得天花亂墜的政治主張。 如果要我完全無視人性的黑暗面的話,或者香港還只是個小漁村的話,我可完全認同人人平等的桃花源式社會主義。可惜社會進展如此,我只能說,要相信社會主義思想*能在整個香港的層面運作得到就實在太理想化了。邱吉爾貶低民主制度的效果,但同時也說道「Democracy is the worst form of Government except for all those other forms that have been tried from time to time」。我不是讀政治,沒有詳細研究其他可行的政治模式;但長遠來說,民主的確是最萬無一失的政治體制。烏托邦的統治者也可以是毛澤東,歷史上李世民康熙沒多少個。
最近有份幫忙的一個project,訪問立法會醫學界議員Dr Pierre Chan。在這裡順便宣傳一下。
個人身份:
他某些觀點比較特別,我想可以理解為部分成功人士的想法吧--要求完全地依照規則而行,認為數據與文字可以說服持異見者,覺得自己擁有權利之後要小心翼翼地使用。
在最理想化、大家都理性溝通的情況下,邏輯和客觀分析當然有它的用處;但當你的對手根本就閉起雙耳不想搭理你的時候,你還能做些甚麼?
概念不清喎梁議員,歷史向來都講求critical thinking,定你想將國民教育既餡用中史科做包裝成科??
揭開醫學院入場券的神秘面紗 0.0
與兩位男同學去問症,病人是位剛做完乳房切割手術的乳癌病人。
我:婆婆有無食煙飲酒習慣呀?
婆婆:而家無喎。不過後生果陣緊係有啦。(偷笑)
同學:飲幾多呀?
婆婆:都係逢場作興,人地請飲,我緊係不醉無歸啦!(大笑)
—
我:婆婆介唔介意比我同兩位男同學睇下傷口?
婆婆:隨便睇啦!(說罷立即掀起上衣)
男同學:(大急)等等等等!我地拉埋簾先!
婆婆:(一臉無所謂)有咩所謂!過黎睇啦!
—
我:做左手術會唔會有好唔方便啊?
婆婆:有咩呢?不過買胸圍麻煩啲囉。
我:(說笑)咁買缽仔糕啦。
婆婆:都唔係唔得,不過…(故作神秘)你知啦,我唔係A,我都有C架嘛!好麻煩架!(大笑)
—
婆婆真是性情爽朗,女中豪傑。Clerk中這些病人,整天都過得特別快樂。
一位伯伯要插尿管,我想知道他的居住環境。
我:你平時住邊架?
伯伯:我住係醫院度囉。
我:(心想是否我發問不清楚)咁你平時入院之前呢?
伯伯:咪話左住醫院度囉!
我:(?!)
伯伯:(正經地)我同老婆住係醫院「道」呀。
所有人大笑。有時被clerk爛之前既老人家真係好可愛
第一步
Today after years of negotiation, Pfizer finally announced that it was reducing the price of its pneumococcal conjugate vaccine, Prevenar 13, (PCV13) to 3.10 per dose (US$ 9.30 per child for all three doses) for humanitarian organizations working in emergency settings. This is definitely a step in the right direction and will help to protect millions of vulnerable children around the world and in MSF projects.
醫生和一個普通人有甚麼差別,讓大家都放心把生命交予他們?是醫生所擁有的醫術知識,還是他們對病者的關懷和照顧?
《親愛的醫生》(註)劇情講述一名出生於醫生世家的藥廠前職員,假冒的老醫生於鄉下開診所,三年來深得村民信任和敬重。直到其中一名病人的女兒質疑「醫生」的診斷,才令他不能再偽冒身份。
對於劇情我略去不贅,倒是電影裡兩名警察對探討男主角為何要假冒醫生,講我立時產生共鳴。
假設一:嚮往那種把別人的生命掌握在手裏的感覺
電影裡的對白是:「就像男人對著喜歡的東西自慰,以為自己就得到了那樣東西」,雖然有點低俗,卻表達了有些人戀棧權力的心態。儘管作為醫院食物鏈最低層的我還未有任何專業資格,但也看得出醫生和病人間的權力不均。伴隨著專業知識而來的優越感,翹起鼻子高高在上的資態,的確會使人沉醉的罷。不過,單是權勢上的不同,就能把醫生置於獨特的位置,足以讓人假冒角色嗎?
假設二:愛
這項假設就讓我們一下子由一個極端,跳到另一頭了。「愛」這個空泛又廣義的詞語,要把它說成醫生當醫生的原因,似乎有點自我陶醉。我們要在求學的道路上行走,不多不少都需要些自私的誘因,其可能是大家都不願多提的銅臭味,更可能是我們對醫學知識的追求和饑渴。後者其實在醫學生之間很常見,我眼見不少同學進出病房天天clerk case(就是向病人練習問症和做檢查),出發點一定是自己多於他人。話題扯遠了,但病人渴望在醫生身上看到的,是怎麼一個形象?單憑無私的愛,足夠讓病人相信你是醫生嗎?足夠讓人踏上行醫的路嗎?
假設三:惻隱之心(?)
這是劇中人物默認的原因——某個人將要跌倒而你伸出手扶他,是因為這個行為將你置於權力較高的位置還是你愛他嗎?我想通通不是,只是一個人剛巧擁有多一點知識、機會和能力,所以才會多花點時間研究如何才能做到更多吧。所以只是抱有平常人都有的常理心,加上各種因素配合,我們才會走去讀醫、當醫生,也沒甚麼崇高的原因,沒甚麼值得好誇口的吧。
看罷電影,腦裏浮現的是年幾前有人假扮醫生穿著白袍進出病房,連護士和病人都被他騙倒的新聞。此電影的劇情雖為虛擬,但現實比小說更離奇荒謬,竟然在理應保安嚴密(其實不是)的香港醫院發生如此笑話。現在我就想,他這樣做,背後是有著甚麼意圖?他對醫生這個行業抱有甚麼幻想,認為有甚麼獨特之處?
在醫學院面試之外,我們作為醫學生,又會對這些問題有清晰答案嗎?病人又期望我們怎樣答?
圖片來源:http://anstand-mrt.blogspot.hk/2010/06/blog-post_29.html
註:《親愛的醫生》是本屆「香港亞洲電影節 Hong Kong Asian Film Festival」焦點導演西川美和的作品,是部自編自導的日本電影,曾榮獲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劇本,最佳男配角,最佳男主角及最佳導演。 詳情可見: http://www.hkaff.asia/film_dear_doctor.html
(但我是單純被標題吸引去看的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