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西西《我城》觀後感

感謝同學邀請,看了一部有興趣但本來沒有打算看的紀錄片。我是讀理科出身的,文憑試程度的中文不足以令我對本地文學有深入的認識。《他們在島嶼寫作2》四個作家,我對西西最有感覺,一來女生看女作家特別容易代入感情,二來西西的文字很特別,很容易就認得出,她駕馭文字的功力,也是我望塵莫及,一直努力的目標。

看罷紀錄片,很多很零碎的片段令我很感動。沒想過沒有劇情的片子都能掀動看者的情緒,一如西西的《我城》,輕輕的敘事,但有一種淡淡的情感。

過了幾天還留在我腦海裡的幾個觸動點:

1. 以童趣的角度看世界
片中多位受訪者都不約而同地提到,西西是以童心寫作,用孩童的角度看我城。這種純粹的心態也在她個人與導演的對話中可見一斑。譬如問西西喜歡城市還是鄉下,她回答是前者,因為她喜歡在城市隨處可吃不同的美食。隨手掀起圖書,她問鏡頭後的女孩,你知道蜘蛛有多少隻眼嗎?笑得真摯令人心頭一暖。

2. 有關旅行
「在這個小小的城市裡,其實有許多地方可以去走走……而我們,終日行走在幾條忙碌的大街上,擠在行色匆匆的人群中,只見許多蒼白的臉。於是,有人就說了,到巴黎去吧,到羅馬去吧。對於這個城市,你是否不屑一顧。」如果你愛這個城市,理應努力發掘這裡的好,不要對正在消失的美好視而不見。

3. 作家這個職業
西西在香港讀中學寫文(跳格子)辦報,但在台灣紅起來,甚至令許多年前港英政府出的《香港年報》誤寫她為台灣作家。片中一位受訪者說,在香港很少人稱自己為「作家」,因為香港人不覺得這是一個valid的職業。曾經,台灣人很嚮往香港的文壇,因為這裡可以找到所有大陸台灣被禁的書本。但漸漸台灣的文化發展起來,香港的卻逐漸萎縮。從作者,到出版社,到書店,到讀者,如果能共同重視香港本土文學,可以為我城帶來一點小小改變嗎?

「香港,是經由西西和她一代的理想主義者命名為『我城』的,而他們的後後一代的年輕行動者,以自己的態度和行為確證了這一命名。」——廖偉棠
電影的宣傳品如是說。在孩童般筆觸的包裝下,這部紀錄片和西西的作品一樣,散發著濃厚的香港本土氣色,抒發著一種自己屬於這個城市的自豪感。「我城」這個名字,就是將「我」跟「城」融入一起了,這個城不是誰的,而是需要我們一起構造出來的。但願我們都願意稱這個美麗又哀傷的城市為「我城」。

參考資料:http://www.biosmonthly.com/contactd.php?id=3377
圖片來源:他們在島嶼寫作 2(香港上映)

專責小組

李國章曾言專責小組檢討事項的決定權在於校委會成員,因此校委會成員在討論專責小組職權範圍及諮詢方法時絕不能置身事外,任由職權範圍只籠統地提及「檢討任何會影響大學管治的範疇」。在其位,謀其政;諸位校委手執改變我校命運大權,任重道遠,實在不能敷衍了事,任憑我校百年基業毀於一旦。本會要求各校委於明日會議中討論以下事項,並於會後公開交代細節:
一、專責小組須檢討校監必然制;
二、專責小組須檢討校委會校內校外委員之比例;
三、專責小組須檢討校監委任校務委員的制度;及
四、專責小組須在檢討時充份諮詢大學各持份者。

28. 深圳醫院行:reflections

上回提到,我們去深圳三日兩夜的所見所聞。其實某些回應說得對,這些小事根本不值得大驚小怪,只怪我們太停留在香港的comfort zone了。

不過,幾日旁觀醫生診症,倒給我留下深刻印象,這些就不是那麼官腔,只屬我的個人見解。

(1)有些事只有本地人懂
有位女士看全科醫生,乾咳多天不癒。醫生問了條我聽來奇怪的問題:「你哪裡鄉下?」原來至關重要。醫生一聽她是XX人,就知道她有每天吃辣椒當零食的習慣,也知道她嗜辣,從而給予相關的生活習慣改善建議。You can never beat locals,家庭醫生的重要就在此,風土人情也是醫生斷症的線索之一。這是香港醫生無論醫術多高明,也不能跨過的文化隔閡。

(2)中西醫的融合還是相佐?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同時設有中醫部,我們也有幸參觀。在內地,以針灸、推拿手法治療痛症及內科問題非常普遍,甚至會中西醫雙管齊下。深圳的西醫樂於把病人轉介中醫,也對病人「doctor shopping」--同一個病又看中醫又看西醫習以為常。當地醫生似乎並不抗拒與中醫融合,甚至覺得大陸可以作為兩門學科互相合作的先河;但有香港北上的家庭醫生坦言,中醫的觀念根深蒂固,甚至影響某些大陸醫生對病理學的基本認知。「如果他們把正邪氣、臟腑學說混進西醫的免疫系統學說,兩者混為一談,那只說明他們的西醫基礎根本打不好。」中國大陸的醫生水平參差,互相昇華與越撈越亂只是一步之差。

(3)香港的醫療體制真的適合大陸嗎?
一位鄰組的同學北上後,由衷認為把香港的一套直接複製一份到大陸,可能並不符合國情。她的實際經驗:由於深圳醫院採取「全包」的收費模式(詳見上篇),全科醫生有時會被迫做多餘的檢查,以免診症太簡單被病人以「免蝕底」的心態投訴。一位病人明顯上呼吸道感染,本來不需做甚麼檢查就能確診,但礙於只診斷、開藥太簡單,醫生只好大包圍檢查,甚至要驗尿=_=(各位讀者可以回想自己傷風感冒看醫生,有需要做額外檢查嗎?)

原本為了防止醫生濫檢查濫收費,最後卻演變成病人自己要求做多些檢查,豈不本末倒置,甚至可算是兜一大圈回起點?這個情況稱為「defensive medicine」,在香港不是不存在,是醫生自保的「策略」之一,原用作排除隱疾,卻沒想到在大陸以「滿足客人需要」這樣的形式存在。

另外,帶我們參觀全科診所的香港醫生也特別提到,大陸人很常做「體檢」,甚至可算是員工福利之一。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也有一個體檢中心。很多外國人都覺得希奇,好端端有事沒事幹嘛每年做一次全身檢查,還要不貴的不選,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去檢查老年人才有的疾病,好像付得起錢做檢查都是一種身份象徵似的。有見及此,醫院為每個年齡層的男女各列一份檢查清單,減少檢查對病人帶來的風險--但還是有病人堅持做最貴的一項,也不怕多次照X-ray的輻射。

但更奇怪的是,做完檢查沒有醫生跟進,那做來有甚麼用呢?有位病人自三年前,每次檢查都驗到體內有乙型肝炎病毒,但他自己一直不知情。原來他們自己不懂閱讀報告,醫生也不會特別解釋,所以普通人只把體檢當為例行公事,不會因此而提高身體健康水平,不會因此而提早預防疾病。

(4)歸根究底問題在哪?

坦白說,我參觀時看見醫院不少空床,病房使用率其實不高,與香港某些醫院水泄不通的境況簡直天淵之別。但原來深圳當局仍然打算再開新醫院,在數字上提升當地醫療質素。我和同學討論時都認為,大陸的醫療問題,不是以「硬件」的層面就能解決的;內地需要一個更完善的機制去改善他們的「軟件」,i.e. 醫護人員的質素、市民對家庭醫學的觀念、健康教育等,才能更善用他們現有的資源。

當時有個天馬行空的想法,既然醫院離香港那麼近(有同學從家到深圳醫院比回港大還要方便),有沒有可能讓他們反吸納香港北區的病人,緩解香港病房擠塞的問題呢?--但似乎短期來說都沒辦法啊,始終大陸醫生還是良莠不齊。我很幸運,整趟深圳醫院行遇到的大陸醫生都很專業;但有些同學卻對這所醫院有mixed feelings。

我相信香港的醫生想透過這所醫院,帶一些香港的醫療觀念去大陸,想要改善當地的醫療環境,但似乎妄想要令龐大的體制有一點改變,是很大膽的事,也不一定受當地人領情。不少醫生在香港內地兩頭走,也不是輕鬆的事。要一點一滴不求回報地付出多久,才會為體制帶來一點衝擊?我想沒有人有答案。

鳴謝:那位激發我思考的同學

27. 深圳醫院行:observations

醫學生的課程增加了一年,讓我們多了機會嘗試不同形式的課程。例如我在上星期就到了風聞已久的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觀察學習」。

本來身為醫學院的一粒微塵,對這項跨境大計劃一無所知,有的也只是從新聞中所見的幾則醜聞而已。但經過三天兩夜的參觀,我的確更瞭解為何香港的教授會千里迢迢(其實也只是一河之隔)走到深圳,做件違背所有潛規則的事。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的運作模式和香港的相似,對大陸人來說卻是新奇得很。

(1)打包收費
每個字都很有大陸色彩,哈哈。香港的公共醫療制度不算最好,但收費合理低廉卻是無可置疑的。進到醫院後,你無需擔心抽個血、驗個尿都要付費,因為你知道這是診金/住院費所包的。同樣,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也採取這樣的收費準則,讓病人安心接受醫院提供的治療--需知道大陸最喜歡的是有事沒事一來就叫病人打「點滴」,既無實際用途,更有可能引發副作用或感染,最大的好處該是掉進醫生口袋裡的油水吧!起初看見醫院美輪美奐的裝潢,我以為這裡收費應該不菲,後來卻從醫生口中得知,這裡的收費甚至比市内一線醫院來得便宜。

(2)高薪養廉
從院長口中聽見這個富殖民色彩的原則,我還未瞭解她的用意--醫生也會貪污嗎?原來,在內地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已經令他們對所有善意戰戰兢兢;醫生不受紅包,就代表他無心醫治你,病人反而更加擔心。從香港來的顧問醫生告訴我,有些病人堅持要給他紅包,不肯相信世上有人會做「沒回報」的事(其實醫生的基本薪金,不就是回報了嗎?)。

(3)病人約章
深圳醫院其中一個賣點是其為全中國第一所設有「病人關係科」的醫院,專門處理病人與醫生之間的爭執。原來在內地,「醫鬧」很普遍而且難以避免,這所醫院就希望杜絕這樣的風波。病人約章也是另一個相關特點,透過一紙約書,提醒病人她們自己的義務。就我三天旅程所見,醫院裡醫生與病人的關係倒是挺好的,尤其是對香港來的顧問醫生,哈哈。

(4)先全科,後專科
最近我才知道大陸沒有「家庭醫學」專科,病人要看病,就要自己判斷病情屬於哪一門專科,再找當科的醫生治理。不少病人根本沒能力判別自己應該往何處求醫,簡單如胸疼,就可以與肺部、心臟、消化系統有關,病人或需重覆求醫、重覆接受檢查與治療,對他們的身、心、錢包來說都是很大的負擔。沒有家庭醫生作引路者或把關者(gate-keeper),難免引致「大醫生醫小毛病」的資源錯配。如果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可以把基層醫療(primary care)的概念引入大陸,或者可以改善當地的醫療環境,減低病人求醫與進行侵入性醫療程序的次數。

是否應該把香港為數不多的醫療資源撥給大陸,支援當地醫療發展呢?看見大陸整體的醫療狀況落後,我倒明白香港醫生的初衷。但願所有的資源用得其所,星火可以燎原,一所醫院可以帶來全個地區的進步,才算不枉投放過的眾多人力物力。

利申:以上全屬本人對此醫院的認知,不代表任何官方立場

梁議員

話說我升大學時JUPAS的第三志願是想當通識老師呢。

所以現在看試題,腦中都會浮現出當年自動自覺的答題「本能」:立場、正論、反論、駁論。其實沒有甚麼題目會令我驚訝或者「火都嚟」,反正你覺得題中兩項variables沒有關係的話也可以直接回答呀,最重要是言之成理、有事實例子支持、不要妄下判斷。

不過老實說,梁議員的回應真的令人不敢恭維。一分鐘這麼長,夠粵語辯論中辯員答完一道台下發問了。但梁議員除了主觀的情緒發洩和重覆試卷題目以外,完全沒有提過為何這樣的擬題方式不對,為何這樣的題目分不出考生的高下。通識教育成效很在乎老師的教法和學生的苦功,但至少(我覺得)訓練到考生最基本的邏輯和思辯能力。

「抽水」不是不行,但起碼不要手段低到連文憑試考生都不如。借考生對考評局的不滿,作出沒質素沒論點沒意義的宣言,完美暴露自己在闡述觀點上的不足之處。

香港有這樣的議員,真令我哭笑不得。還花了我一分鐘聽一輪情緒發洩毫無意義的話,用了我十幾分鐘幫你發掘哪裡仍需改善。

26. 維護醫業高尚的傳統

 

除了與課堂有關的筆記,我很少認真收好醫學院派給我的文件。但有一張紫色的紙張,從我在三年前開學的第一天收到,至今仍妥妥當當貼好在書桌前。在舍堂裡一些讀醫同學的房間案頭,也釘著這一張紙。

上面第一行寫著「Declaration of Geneva」,下面一行是「Medical Vow」。頁面上字數不多,但很重要,全部都是醫護人員最基本應守的道德操守。三年來,儘管真正接觸到病人的機會不多,我總會偶然間想起那幾句誓言。

最近中國大陸爆發「黑心疫苗」事件。過去的「黑心XX」事件一浪接一浪,我雖然已經領教過部分中國商人的自私與他們「為求金錢不擇手段」的無恥,但作為半隻腳踏進醫護領域的醫學生,我不能接受自己用一種蔑視、置身事外的態度看待整件事件,尤其是無辜受罪的嬰孩。錯不在他們,他們與父母不應該承受這樣的後果。

但最令我心痛且憤怒的,是大陸醫生竟然可以為政治、為「面子」而忽略疫苗異常反應的個案。有線新聞一段報道指出,原來大陸的國家衛生部早於十年前已頒佈指引,規定連醫生也沒權診斷病人的病情是否與疫苗接種有關。短片中病人的父親口述道:「醫生一聽我們說打疫苗,說話就變風⋯⋯不想說話。」這是如何可怕的情景--是醫生怕惹禍上身有口難言,還是整個社會風氣腐敗的後果?
(相關鏈結:
https://www.facebook.com/icablenews/videos/vb.186040714921338/493278604197546/

我沒有足夠的醫學知識判定究竟影片裡的病人是否真受疫苗異常反應所害,出現腦部受損、失去言語功能等病徵,但就我個人的common sense和道德標準來看,這份規定一定有違醫生的專業操守。《日內瓦宣言》裡多條誓言都明確說明,維護病人的福祉是醫生的職責,也是醫生的義務,僅列舉數條如下:

-我將不容許有任何宗教,國籍,種族,政見或地位的考慮介於我的職責和病人間。
I will not permit considerations of religion, nationality, race, party politics or social standing to intervene between my duty and my patient.

-病人的健康應為我的首要的顧念。
The health and life of my patient will be my first consideration.

其實不需要公約,不需要發誓;作為醫生,或者是管理全國公共衛生的部門官員,就是憑著一點人性,都不應該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而放棄是非道德觀吧?更何況接種者對疫苗過敏或者出現異常反應,本來就無可避免,用得着削足適履,煞有其事地禁止醫護人員履行職責?

簡單搜尋過香港衞生署藥物辦公室的網站,在香港病人若出現藥物不良反應,醫生應該呈報予政府的。香港的醫療體制沒有「大陸化」的空間,願我們每年的醫學生都能重視與不忘醫者的責任,不要把我們在開學第一天莊重讀過的宣言拋諸腦後,繼續保護醫生的專業。

I will maintain by all the means in my power, the honor and the noble traditions of the medical profession.

《日內瓦宣言》譯文取自《維基文庫》(https://zh.wikisource.org/wiki/日內瓦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