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同學邀請,看了一部有興趣但本來沒有打算看的紀錄片。我是讀理科出身的,文憑試程度的中文不足以令我對本地文學有深入的認識。《他們在島嶼寫作2》四個作家,我對西西最有感覺,一來女生看女作家特別容易代入感情,二來西西的文字很特別,很容易就認得出,她駕馭文字的功力,也是我望塵莫及,一直努力的目標。
看罷紀錄片,很多很零碎的片段令我很感動。沒想過沒有劇情的片子都能掀動看者的情緒,一如西西的《我城》,輕輕的敘事,但有一種淡淡的情感。
過了幾天還留在我腦海裡的幾個觸動點:
1. 以童趣的角度看世界
片中多位受訪者都不約而同地提到,西西是以童心寫作,用孩童的角度看我城。這種純粹的心態也在她個人與導演的對話中可見一斑。譬如問西西喜歡城市還是鄉下,她回答是前者,因為她喜歡在城市隨處可吃不同的美食。隨手掀起圖書,她問鏡頭後的女孩,你知道蜘蛛有多少隻眼嗎?笑得真摯令人心頭一暖。
2. 有關旅行
「在這個小小的城市裡,其實有許多地方可以去走走……而我們,終日行走在幾條忙碌的大街上,擠在行色匆匆的人群中,只見許多蒼白的臉。於是,有人就說了,到巴黎去吧,到羅馬去吧。對於這個城市,你是否不屑一顧。」如果你愛這個城市,理應努力發掘這裡的好,不要對正在消失的美好視而不見。
3. 作家這個職業
西西在香港讀中學寫文(跳格子)辦報,但在台灣紅起來,甚至令許多年前港英政府出的《香港年報》誤寫她為台灣作家。片中一位受訪者說,在香港很少人稱自己為「作家」,因為香港人不覺得這是一個valid的職業。曾經,台灣人很嚮往香港的文壇,因為這裡可以找到所有大陸台灣被禁的書本。但漸漸台灣的文化發展起來,香港的卻逐漸萎縮。從作者,到出版社,到書店,到讀者,如果能共同重視香港本土文學,可以為我城帶來一點小小改變嗎?
「香港,是經由西西和她一代的理想主義者命名為『我城』的,而他們的後後一代的年輕行動者,以自己的態度和行為確證了這一命名。」——廖偉棠
電影的宣傳品如是說。在孩童般筆觸的包裝下,這部紀錄片和西西的作品一樣,散發著濃厚的香港本土氣色,抒發著一種自己屬於這個城市的自豪感。「我城」這個名字,就是將「我」跟「城」融入一起了,這個城不是誰的,而是需要我們一起構造出來的。但願我們都願意稱這個美麗又哀傷的城市為「我城」。
參考資料:http://www.biosmonthly.com/contactd.php?id=3377
圖片來源:他們在島嶼寫作 2(香港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