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中文文盲

身邊好些朋友,經常辭不達意又不能理解說話中的弦外之音,被我取笑為「文盲」。但想不到我也有「口啞啞」、詞窮的時候。

自從就讀英文中學以來,我就習慣了用英語學習專業名詞。尤其是化學、生物科的術語,有時候聽到中文詞語也不知所云,更別說流利地以中文解釋複雜的科學概念了。

一直以來我也對這問題不以為然,反正在我的朋友圈子裡,中英夾雜非但不新奇,甚至可算是常態。但幾天前一次面對病人的真實經歷,卻使我自慚形穢。

話說當天我們要對婦科和產科病人問診,整個過程沒有醫生在旁指點,只有另外一位同學,和一部錄影機。二十分鐘過後,負責醫生和其他同學就會聚在課室內,評價我倆的表現。開始前,醫生意味深長地笑說,第一次問診,一定會鬧出笑話。

病人走進房間,錄影機開始拍攝,我們背出那句在臨床考試經常說的開場白:「你好,我們是香港大學三年級醫學生,我姓X,請問你同意XXX嗎?」接著就回想以往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時順口問的一大堆問題,再同步在腦袋裡把其翻譯為中文。過程其實一點也不容易,就像打粵語辯論時,要不斷勉強提醒自己,不要脫口而出說英文口頭禪一樣。

「Take history」指問出病人的病情和相關資料,它中文是甚麼呢?我自己說了「病史」,但就給同學訕笑,原來其正確譯名為「病歷」。「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平時我們都簡稱為STI,但問診是不能說縮寫,我竟然literally直譯為「透過性傳染的疾病」,明明「性病」一詞就簡單直接易明。

香港學生真的像人家說的,懂兩文三語嗎?我只能說,香港一個發育不全的教育政策,培育出一堆語文怪胎——英文流暢的,不能完整用廣東話表達自己的意思;接受雙語教育的,最後只會用不三不四夾雜廣東話拼音的「chinglish」溝通;英文夾著濃厚廣東話口音,每句都有語法錯誤的,偏要倦舌尾音向上翹,用些艱深複雜的句子結構,自以為這樣說話會顯得英文水平更高。

先前看過報導,在香港這個發達城市中,學生的英語水平竟及不上發展中的越南一線城市。當我們母語說不好,學中文又不肯下苦功,英文又連完整一句mistake-free的句子都寫不了,我們還在驕傲甚麼呢?在中小學,學生應該去讀好語文的時候,怎麼考試竟然要我回歸基本步,去死背死讀死抄以求高分呢?(例如中文卷五、英文閱讀理解⋯⋯簡直反智)

我相信「practice makes perfect」,醫學用語的中文版說多會順口。但誰會肯花時間,去反省這城的語文教育政策,是無理得令學生「practice makes mediocre」呢?

不自殺契約

「簽囑『不自殺契約』通常是由專業人員來進行,是在確定求助者有自殺的企圖與行為的高度危機之後,並有輔導人員、心理 師或 醫師協助的狀態下,要求個案承諾若出現危機狀態會求助而不會自行了斷(自殺)。承諾的方式通常有兩種,一種是口頭承諾,另一種就是書面的承諾;這種承諾的意義在於一方面提醒個案繼續求助以及求助的對象(在書面詳載),另一方面則是喚醒個案的自我控制能力,能為承諾負責而繼續活下去。」

24. 關於大體老師:The Basics

身邊朋友聽見我讀醫,總會興致勃勃/神情尷尬/皺起眉頭地問:「開始鏜屍未?」

連Pre-clinical最後一個考試都考完了,我會微笑告訴他們,我早在去年已經完成所有解剖課了。但同時我也要「正名」:這些教學用遺體的正確名稱是「大體老師」,我通常會直接稱解剖過程為dissection課,既免卻用廣東話說書面語的違和感,也避開了稍微不敬的坊間用語。

家人和朋友都喜歡問我解剖科的細節,雖然兩所醫學院的相關網頁都已經詳載了計劃的細節,但從我們「用家」口中所述的親身經驗,似乎更實在。

**

1. WHO?
我們在解剖課接觸到的大體老師一部分來自自願捐贈者,一部分則是無人認領的遺體。屬於我組的一具遺體屬於前者,記得在我解剖的第一課後,留在腦袋印象最深刻的竟是在銀色遺體袋子上的小標籤,上面寫著他的姓名,去世年齡與死因。在完成整個課堂後,我們各人寫了一張感謝卡,經醫學院交予他的家屬。

2. WHEN?
一般人印象中的解剖課節應該是一班醫學生圍著一具遺體動刀吧。在香港大學六年制的醫科課程中,我們在第二年開始上解剖課。伴隨著課程中對身體不同系統的教導,落手落腳解剖讓我們對人體的構造和功能有更深的印象和瞭解。

不過在這種密集式、do-it-yourself的解剖課之前,我們也有接觸大體老師的機會。一年級的時候,我們第一次接觸經防腐處理的身體部分。當時我們連親手觸摸四肢也戰戰兢兢,更遑論用手指頭分辨動脈、經脈和神經的手感分別了。經過這dissection入門課,我們就能更從容地面對真正的解剖了。

3. WHERE?
經過防腐處理後,約二十具大體老師會存放在實驗室一年,讓各組在一個學年內一直在所述遺體上動刀。據說,這專用作解剖的實驗室的儀器媲美手術室裡的設備(其實我也不知道啦),還有強力的抽風系統──話雖如此,但這裡總洋溢著一股防腐劑味呢。

4. WHAT?
經常聽你們要解剖,其實你們實際在做甚麼呢?說實話,剛開始dissection課的頭幾個月,我都不知道我在做甚麼。雖然有老師在解剖桌間巡迴解說,但他們不會很清楚地示範我們該如何下刀、該如何剪斷肋骨。我們應該在錯誤中學習,應該在嘗試中領悟知識──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只靠著解剖書上的說明按圖索驥,務求在肌理中理出頭緒來。反開表皮、一步步清理皮下脂肪、鋸開骨頭、分開粘住的數條肌肉和血管、拿出心肝脾肺、劃一刀看看裡面的結構⋯⋯這大概就是我們會對大體老師做的事吧。

5. WHY?
現在回首,我想我們在解剖課的目的終究是確認我們在書本上死記的、沒有邏輯關聯的描述:在這條肌肉與那條肌肉中的空間,是不是藏着幾條血管、幾條神經?它們的來源和目的地在哪裡?因此,它們的名字是什麼?有什麼作用?我想,看到事物用3D的形式呈現出來,一定比只研究平面的醫學插圖來得深印象。

**

以上只基本介紹了醫學生在第二年上的解剖課。如果這篇文有令你對醫學院的遺體捐贈計劃感更大興趣,請到最底的鏈結瞭解更多。如果有疑問,都可以留言發問啊!

利申,以上只是我個人認識的dissection課,當然大體老師也會供醫學院其他課程的學生作教學之用,但這方面的細節我就不太清楚了。

圖片來源: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宣傳照。這是台灣一部關於遺體捐贈的紀錄片,詳情請看
http://www.fuudai.com/1344594
http://silentteacher.pixnet.net/blog

相關鏈結: Body Donation Programme,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ttp://www.med.hku.hk/bdp/

23. 考一場驚心動魄的試

上一篇說考試,竟然惹來不少迴響。適逢中六文憑試開考,我又剛考完一年summative記憶猶新,讓我又再接再厲,繼續將醫學生求學生涯中不為人知的趣事公諸同好──這次說Minicases考試。

就我在陸佑堂考過三年試的小小經驗來計,這份試卷大概是pre-clinical醫科生整場考試的高潮。這份考卷的設計在旁觀者而言十分新奇有趣,對考生來說卻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惡夢。

一般來說,Minicases的考卷包含3個個案(case),每個簡述一位病人由出現徵狀,到醫生做檢查、化驗、診斷、處方等的每一步。其中會從病人的情況引伸出考題,每個個案合共100分,總共300分內要取得60%才算及格。唔,這樣看來,就是把醫生斷症的過程濃縮到三小時的考試中嘛,困難在哪呢?

1. 即考即收即派
Minicases的最大特色是把一個case分為3–4個部分,每部分都接續前一部分的內容,簡單來說,就是section 1尾未完待續,留待section 2下回分解,如此類推。每個section的佔分、考試時間各異。

考生一入場會收到全個case的答題紙,但就只有section 1的題目。監考官說開始後,一按timer,所有考生就埋頭苦幹做題目,務求不要浪費寶貴的一分一秒。因為時間緊逼,監考官也懶得提你剩餘時間,只待計時器響起,所有同學要停筆,Case 1 section 1就此作罷。監考員會迅速收起所有section 1問題與答題紙,再派section 2的問題。

Section 2講述的內容,正是你前一部分題目的正確答案。例如section 1問你看到這樣的病人,該做什麼檢查與化驗;section 2就白紙黑字寫明當值醫生所作的臨床決定。如果前一部分答對猶自可,就能專心應負新一堆問題;但若一收到考卷就發現自己要推翻之前的全盤假設,不但會懊悔自己的一番工夫付諸東流,前一部分答案全無分數;更會方寸大亂,要花費掉更多時間,在腦海裡的云云lectures中重新搜索相關知識再默寫出來。

無容置疑,能夠在考試中即時知道自己的錯處,並在之後的題目避免「一子錯,滿盤皆落索」,算是我們不幸中之大幸。但考生同時也要面對即時的挫折,我們不自覺在考試中途計算自己累積錯了多少分,還差多少才及格。這份考卷,也未嘗不是一場對心理質素的考量。

2. 時間極度緊張

Minicases中每個部分收卷到派卷到做卷都只是彈指之間的事,稍微放鬆心情、稍微吁一口氣,已經要再次進入作戰狀態。你還沒看得清楚這一部分有多少時間可用、要答多少道題目,監考官已經再次按下計時器,十數分鐘的倒數計時再次開始。這時你就要立刻把開卷時間寫在試卷上,若非如此,你根本沒可能在答卷中途得知自己還剩多少時間可用。最麻煩的是,考試時間通常不是整數,有時9分鐘、有時17分鐘,單是計時已經令人頭昏腦脹了。

其次,每個section除了題目外,考生還要閱讀約半頁A4紙病情進展,有時真是顧此失彼,不知該如何分配時間。有些朋友到後來就直接不看病情,直接答題,反正有時兩者也沒大關係。最大問題倒是考試中途沒有時間上洗手間,膀胱塞爆還是直接失掉幾分,大部分人寧願選擇後者。哪一部分中途很多人舉手離開,原因只能:一是考題答案長度與時間比例不符(試過只寫一個細菌名稱就有5分,給你5分鐘寫;後面一整版的橫線要解釋藥理,又是5分),二是考題太難,同學直接放棄不做吧。

(以前未分答題紙與問題紙,我們還要額外花時間貼考生貼紙。這點算是醫學院難得的進步吧?)

3. 永遠都做不完

如果考卷只有一個case四部分,這樣腎上腺素急升的感覺多試幾次也無妨,就當玩幾次過山車。但當同一個程序重覆十次,你還能保持考試狀態嗎?考試通知說minicases只考三小時,但我們都心知超時半小時是常態,預算四小時才能離開吧!

而且,你試過一場考試要貼近50個考生貼紙,單是翻頁也翻到疲累的感覺嗎?看著一大沓單面影印的答題紙,我懷疑我下一輩子做樹也贖不了這紙債。原因是每一個department(譬如是微生物學系、公共衛生學系、解剖學系)要分一頁改,如果該部門只改一題,則一頁只得一個橫線也未嘗不可。

一邊做卷,一邊翻頁,一邊看著時間一點一滴流逝,精神緊張之餘也極度疲憊,所以minicases也算是對醫學生耐力的訓練吧!

4. 考試範圍不定

醫科考試不應該有範圍,因為「No knowledge is useless」,這我認同。這點在minicases更加明顯──這份考卷是大條道理,明擺著可能考year 1、2的內容的。要我隔著一年的記憶,在幾百個lectures 中抽取簡報頁內的一個圖表做答案,不懂也是心甘命抵。

此外,三年以來,我們看過的病人十隻手指以內數得盡,有時在個案中遇見病人一些臨床表徵,也未必能即時聯繫到課本上的理論,想出相應的診斷。唯有說服自己:在考試中也能學到新知識,不錯啊!

好些朋友聽過這樣刺激的試卷,都大讚設計者非常有創意,這種獨特的考試模式,在其他科都是聞所未聞,聽所未聽。以上,如果有未考過mini case的M21剛巧看到,就當是一個賽前熱身,未考先興奮吧!

如果有其他科都有同樣特殊的考試方法,可以告訴我嗎?我很有興趣知道啊!:D

其他醫科生的牢騷(寫得好好笑,哈哈):
https://www.facebook.com/HKUSecrets/posts/471664986367800
https://www.facebook.com/HKUSecrets/posts/119119398289029

22. 如何瞬間激怒正準備考試的醫學生

剛過完preclinical最後一個考試(hopefully),「收集」了一個清單,如何一句話惹怒準備考試的醫學生~

1. 你考試只有pass或fail,輕鬆啦!
如果說文憑試中考得上醫學院的同學都是天之驕子,那醫學院的考試只會把他們狠狠拋到谷底。由中學時的尖子到天天害怕考試不及格,supple甚至defer的陰影經常重重籠罩者醫學生的心頭上。雖然不用追GPA,但不代表考試容易啊!

2. 溫完書未啊?
眼見身邊讀business的朋友每科考試都只有最多十堂課,考試前花幾天就可以輕鬆上陣,有時候也會心有不甘。書永遠都沒有讀完的一天,就算考試前順利看完百多份lecture notes,轉過頭又會忘掉一切背完的內容。只有不停讀,不停做past paper,才能把海量的知識勉強記住。朋友友善的關心,只讓我們想到兩天前溫過的內容又忘得一乾二淨,灰心之至啊。

3. 你現在考的內容及不及DSE biology的多?
不要說笑,真的有朋友這樣問過正在埋頭苦幹的我。考文憑試時覺得每科內容又多又難,但進了醫學院後才知以前是坐井觀天。回頭一看,當年的考核範圍其實不廣,每個單元計起來只有數個重點,比起現在簡直小毛見大毛。現在每個身體系統逐步累積上去,怎能相比?

4. 大不了就考supple,怕甚麼?
投放整副心機去考試,換來是再辛苦幾個月去考更難的試,誰會願意?雖然考試不及格還會有第二次機會,但一想到美好的假期將會離自己而去,躁底也是無可厚非的,哈哈。除非是一早打定注意考補考,否則大家都不想聽到如此令人洩氣的話吧!

過去一個月的滿腹怨氣,現在已成過眼雲煙。只感恩考試終於有驚無險地過去了,終於迎來了well-deserved的輕鬆一點的課堂。身邊朋友就算說了多少瞬間激怒我的說話,最要緊是自己知道自己的進度,不要被人影響啦。當然,每一科都有其困難之處,不是說讀醫就特別難、特別辛苦。只是當自己的全副心機都放到溫習上,連多花一點時間玩樂都覺得於心有愧,精神繃緊之際,大發脾氣似乎是減壓的方法之一 😛

僅以此文,向將要迎接三年級考試的中大醫科同學和year 1、2的師弟妹說加油!

PS. 其實這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言者無心、聽者有意,好心說的話聽在耳中竟如此刺耳。先前看見有人以輕鬆的論調想鼓勵抑鬱患者,但對精神病的誤解與高高在上的姿態只會令病者更難受。「聆聽」比「站在高地給意見」重要,一定要牢牢記住這點。

相關鏈結:https://www.facebook.com/CUHKSecrets/posts/840378009399649